照亮考场写作黑洞
作者: 陈金兵
陈金兵,浙江省杭州市丁信中学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上城区中小学重点领域研究大组成员,上城区首届学科带头人,杭州市D类人才,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工作骨干,课题研究曾获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一等奖。
原题呈现(40分)
面对生活的纷繁,有人选择加法:加一点求知,会获得成长;加一点孤独,会突破自我;加一点苦难,会奋力图变。有人选择减法:减一分欲望,得到安宁;减一分社交,得到自由;减一分是非,得到豁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也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或者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写作引导
一、抓取高频词
本题字数多,信息纷杂,要抓住关键信息就要注意高频词。“选择加法”“选择减法”当视作高频词。题中限定的情境是“面对生活的纷繁”,将写作引向了真实的生活。关键词“选择”“加法”“减法”,指向的是关乎生活智慧的策略与技术。
缩小构思范围:一要选择写作视角。在“选择加法”还是“选择减法”之间,比如选择从做加法的角度来进一步构思写作。二要选择写作主题。给生活加点什么呢?展开联想:从比喻出发想到加点盐、加点糖、加点辣、加点冰;从主题角度出发如加点感恩、加点浪漫、加点等待、加点时间……比如选择“加点钝感”,也吻合当下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可以这样设定主题:人生向上,保持钝感,以豁达坚韧的心态面对生活,修炼积极健康的人格。三要选择表达方式。是记叙“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是“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还是“提炼观点,展开论述”?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最擅长的方面入手。下文以常见的叙事写作为例,进一步探讨。
二、梳理逻辑线
一篇完整的文章,是有内在逻辑和结构的。梳理逻辑线,就是确定整体构思,建立稳定的内在结构,确保写作过程不失控。以“加点钝感”为例。
主题:人生向上,保持钝感,以豁达坚韧的心态面对生活,修炼积极健康的人格。
开头:生活是一道不定项选择题。面对生活的纷繁,有人选择减法。但我却想选择加法,给生活加点钝感,不必事事敏感,不必时时计较,学会在“难得糊涂”中享受生活中混沌的美感。
中间:回忆经历,叙述“加点钝感”这一感悟的由来过程,体现自己思想认知的发展变化、人格的成长。
结尾:如果要为钝感选择一位代言人,选谁合适呢?餐桌上,我把问题抛给了爸爸。爸爸说选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轮到爸爸反问我时,我坚定地回答:“我选我,我愿意为钝感代言,在大智若愚和难得糊涂中增强社会适应力,为人生向上持续加油。”
再来细化真正体现精妙逻辑的中间部分。
1.设定一个场景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场景,让构思落实。“加点钝感”主要关乎生活话题,比如可以选择家庭餐桌场景,家庭不同成员都可以“参与”进来,让文章以餐桌为原点展开。可以这样写——
每天晚上的“餐桌辩论会”照例上演,话题不定,辩手不定,老爸、老妈和我“灵活组队”,筷来筷往,唇枪舌剑。这不,现在又开始了……
2.设计三次变化
可以设计三次变化来进一步展开,建议按时间线来分段构思。
变化一:叙述“现在”过度敏感的现状,如下——
妈妈端菜上桌:女儿,你今天作业怎么做得这么快啊?
我:快吗?
妈妈:你平时没有这么快的……
我:那你什么意思?你是怀疑我抄答案还是觉得我不认真啊?
妈妈:我没有这个意思……
我:难道我自己有这个意思?怪我自己喽。
说实话,这样的你来我往,没有三五个回合根本停不下来。自从进入初中以后,我也觉得我有些变了,变得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我这是不是敏感过头、反应过度了?
变化二:从反面铺垫,比如插叙“过去”迷恋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的经历,觉得能够听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常常沾沾自喜。
变化三:指向“未来”,比如写偶然读到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一书,感受到“迟钝的力量”,以此为起点引发反思检讨,省悟转变,认识到生活中要加点钝感的重要意义,回归设定的主题。
3.设想一段思辨
上述“过程”写完,如果直接收束全文则不足以“深化主题”,因此,需要加点戏,比如加一段具有思辨色彩的内心独白,辨析“选择加法”“选择减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多视角思考的周密性。比如可以这样写——
选择减法不等于怯懦自弃,选择加法也不等于荣耀自强。选择加法还是减法,一切都得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中选学会拥有强大的内心,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或许这就是我们要增强的心理韧性和人生智慧。
甲文
减去得失,获得成长
◎俞骁寅
浙江省杭州市丁信中学802班
人生如同一道数学运算,修炼好人生加减法,是最高深的智慧。
——题记
成长之路美丽而又崎岖。如今,每当我为人生中的竞争感到忧愁焦躁时,我都会想起路边的野菊花。它低调、恬静的花香抚慰人心,也始终提醒着我,人应当淡泊、豁达,不过于计较得失。
我幼时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常有优异的表现。有一次,我的作文发表了,收获了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那时,我不断给自己做加法,加上自信、骄傲。我满心欢喜地回家,一路上隐约闻到野菊花的清香,心花怒放。
后来,又是一个野菊花怒放的春天。老师推荐我参加现场写作比赛,我斗志昂扬,早早准备,心想一定要取得好成绩。比赛当天,手心不停冒汗,我慌了神,大脑一片空白。我强迫自己扯回思绪,总算写完了,神情恍惚,手都在颤抖。
两天后,果然没有我入围复赛的名字。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淖之中:也许我不适合写作吧?我本以为有写作天赋,没想到……忽然,那熟悉的清香与我撞了个满怀,路边绽放着的野菊花,纤弱的茎秆,是那样渺小、不起眼,香味恬淡,不张扬。难道我能永远赢过艳丽的百花吗?又怎能奢望每一次都独居高位?“非淡泊无以明志”,我应像野菊花那样低调、宁静,减去得失之心,享受努力耕耘的过程;不断沉淀自我,提升自己。在野菊花的清香中,我释然了,成长了。
野菊花无言,清香幽幽。我在野菊花的清香里修炼好人生的加减之法,减一分得失之心,加一分从容不迫。“长风破浪会有时”,我梦想的花朵总有一天会如野菊花般悄然盛开。
乙文
减一分社交
◎施星伊
浙江省杭州市丁信中学802班
我似乎就是一个特别善于社交的人,我的身边总是有很多朋友,我也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改变了想法。
幼儿园时,我为了和同学做朋友,会把零食让给他们;玩滑梯,会让他们先玩;一起犯错时,我主动担责。确实,这样做,大家都会喜欢我,都愿意和我玩。但是我呢?有人会说我拥有了朋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可这是我想要的吗?
小学的时候,我在班上收获了许多好朋友,我的时间也都是在维持“友谊”,甚至看见那些在课间安静阅读、写练习的同学还会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是可怜的人,没有朋友。现在回想起来,他们不是可怜,只是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我开始思考,是我有问题还是他们有问题?试想,如果我选择减去几分社交,如果选择享受那份独处,会怎么样?
上了中学,身边都是新同学,而我的心思也不再是思考如何更快地与他们成为朋友,而是更注重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意识到应该减去生活中的无效社交,专注于自我。我开始将注意力放到课堂,放到学业,放到我所喜爱的事物上。曾经的我为失去一个朋友或许会彻夜难眠,或许会写出一封长信以挽留。但后来我明白,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我一个人也可以很好。
现在,我会在课间修改作业,练习一些课外的题目,会去找老师询问不明白的知识点;会在假期宅在家里,看些有趣的小说,偶尔与家人出门散步,闲谈些时事。这时我终于体会到,当我选择减去那些烦琐无意义的、只会给自己带来负担的社交时,我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两篇范文点评】
【不足之处及提升建议】
考试作文能得多少分?要从阅卷老师的视角去研究。试想,一名阅卷“快手”日批千份,最大的痛点是什么?那就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因此,增加区分度,展现个性化,避免同质化,是考场写作的聚焦点,也是阅卷老师期待的亮点。甲文拟评33分,乙文拟评30分,基于以下考虑。
1.写出自己的独白。独一无二写“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倾诉“自己的”心迹,避免雷同。两文都用第一人称,独白自己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一定的区分度。如果能把独白说得更真诚、深刻一些,情感上更饱和一些,则会更具感染力。但比赛失利、社交经历的题材,仍局限于学校与学习的常规领域。乙文还以概述为主,缺乏典型的写实事件,题材个性化不足。建议多选个性化的生活类题材。
2.选用特别的写法。使用鲜明的写作技巧,展现写作素养硬实力。如甲文用野菊花描写环境烘托心迹,托物喻人,启发“减去得失之心”,两文也都有心理刻画,体现了写法的独特性。遗憾的是两文都按时间来顺叙,这是惯性写作,缺乏对顺序的调度,难以激起认知或情感的波澜。建议反常叙事,选用倒叙、插叙、对比、先抑后扬、叙述视角的转换等手法,增加叙事的张力,提高写法的区分度。
3.展现有趣的灵魂。这是两文需要升格的一个方面,建议从改变语言面貌入手,或俏皮活泼,或轻松亲和,或使用网络热词体现时代感、烟火气,增加行文的松弛感、幽默感,用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文章的“皮肤”,提升作文的识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