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传古今
作者: 高鑫延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最主要的载体莫过于那些在岁月长河的流转中所保留下来的古籍了。古人云“读万卷书”,书籍是提升自我修养、丰富生活体验的法宝。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常州游玩。在路途中,妹妹和妈妈一起背诵古诗,打发旅途中的无聊时间,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背到《墨梅》时,大家有了争议:妈妈说是“我家洗砚池头树”,而妹妹坚持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他们两人争执不下便来问我。我回答道:“这首诗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语文书上用的是‘我’。”妈妈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原来,因为年代的久远以及不同时期的战乱,许多诗书是靠手抄笔记流传下来的,许多珍贵的古籍都遭到破坏,剩余部分也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保留下来,因此出现多个版本。有的古籍传承得并不完整,如《史记》中的部分内容也是由后世学者所添补。而因战火损毁的藏书更是数不胜数,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也正是有了对书的各种争议和探讨,才能让人们进一步理解作品,与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与交集。
后来,我们一同参观了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一家书店”——半山书局。一进书店,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高大的书墙。那高耸的书墙上琳琅满目的书籍,让人目不暇接。书店里有各个时代的书,春秋有《论语》《孙子兵法》提升人们的修养,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宋有《资治通鉴》记录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它倾注了司马光巨大的心血,让后人看到了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启示的历史、人臣、德行、谋略与治世,正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藏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瑰宝。
读书的益处很多,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保护好书籍。在书店里,我看到墙上贴着温湿度计,样书上包着书皮。而我们作为学生,书更是我们学习的伙伴,我们更应保护和珍惜书籍,践行并弘扬藏书文化。
参观完毕后,我感触颇深。读书,修身养性,是人生一大幸事,而藏书又何尝不是?一千九百多年前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百多年前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使得我们在今天还能读到千年前先贤们的精神瑰宝。正是藏书,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内涵。书香从亘古传来,沁人心脾,激发我们向上的动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藏书文明给我们提供了在学海中泛舟的先决条件,我们要坚定目标,为美好生活而奋勇拼搏。
(指导教师:徐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