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凸显·表达

作者: 胡腾华

胡腾华,笔名胡不归,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温岭市名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曾出版专著《初中写作诊室》。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写过不少人物的文章了,但仅限于人物的阶段性或个别性事件,反映的也是人物的某一方面特点。倘若要全面记录一个人,集中体现人物的核心品格,传记无疑是最适合的体裁。

同学们一旦开始提笔写传记,就会发现要写好不容易,极易将传记和写人散文混淆,从而写出不伦不类的传记来。因为两者都离不开叙事,但此叙事非彼叙事,同学们还不太明白两种文体的叙事方式的区别。

要写好传记,必须从概念入手,再一步步走到细节中去。

首先,要弄清传记的概念。“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教材中对传记的定义只有这一句,解释还不够详尽。只强调了“生平事迹”,没有和写人散文区分开来。那么,传记和写人散文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

一是时间跨度的长短。传记的跨度是“生平”,生平是指有生以来,甚至是人的一生。而写人散文的时间跨度则相对短些,如《藤野先生》一文只是记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有关的事情。

二是人物信息的详略。传记要较为完整地交代传主的信息,比如姓名、性别、籍贯、职务、生卒年、主要经历、主要贡献等等,重在全面展示,而写人散文无须交代这些。比如我们从《藤野先生》一文中无法知道藤野先生的籍贯和他在此之后的人生经历。

三是叙事者情感的强弱。传记中的叙事者往往只是一个事件的记录者和叙说者,较少直接表达自我的观点和感情倾向,叙事者作为一个“媒介”绝不会喧宾夺主,更多的是将情感隐含于语言表达之中。而写人散文中的“我”是和主人公并行联结的,是“你中有我”的关系,在写“你”的同时也在写“我”,“我”的情感尽显无遗,而“我”往往成为线索串联起的要素。比如《藤野先生》中“从东京到仙台再到北京”就是鲁迅自己的生命历程而非藤野先生的。

弄清了传记的概念之后,我们该如何写好传记呢?我们先来看看老舍在其《著者略历》是怎么写的。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这篇小传很有代表性。全篇以时间为顺序架构,从出生、幼年到二十七岁,再到三十四岁,一目了然,清晰流畅。全面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外貌、籍贯、家庭情况和人生经历,犹如一张人物名片,一览而知大概。此外,此文集中突出了传主的爱好、性格和做事风格,凸显了传主孝顺、刻苦、谦虚、热爱生活、做事认真等个性,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再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篇小传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者在微微一笑之中领会到老舍先生为人的谦和。

从此文中我们可以得出写传记的三个关键词“全面”“凸显”和“表达”。“全面”就是说写传记要展现传主的全面信息,太单薄了不行。“凸显”就是要抓住传主的核心品格和精神,选择典型事例叙述。“表达”就是要注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让语言形式和精神内容相契合。

在了解了传记的关键要素之后,为了进一步把握传记写作的奥秘,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老舍个人经历对比《著者略历》提升认知。以下是老舍四十岁之前的人生经历:

1899年,生于北京。

1908年,得到宗月大师的资助,进入私塾学习。

1913年,考入北京市第三中学,但因经济困难退学,转而考入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被分派到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白话小说《她的失败》。

1924年,经艾温士教授推荐,到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语讲师,其间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

1937年,老舍告别家小奔赴国难,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其间创作小说《骆驼祥子》。

1938年,老舍前往武汉,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老舍四十岁之前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且坎坷,教职从小学到大学,小说创作很有成就,并且在文艺界担任职务,可谓功成名就。但是在《著者略历》中老舍却说自己“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可见,传记要凸显传主某一方面品性,须集中笔墨指向于一个核心。因此,我们明白,传记是对传主人生经历和事件的筛选,将与传记主旨无关的事件省去,单选能凸显传主形象的内容来写。

为了加深对传记的语言表达的体悟,下面通过百度百科的老舍词条(节选)来和《著者略历》进行比较阅读。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从小说、散文到曲艺、话剧,均有涉猎,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樱海集》《福星集》等。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半世纪的北京社会变迁。其作品文风幽默、语言通俗、音韵和谐,在文学、戏剧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作品还被大量翻译至海外,广泛传播,为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段介绍老舍的文字内容包括生卒年、姓名、籍贯、职业、作品和贡献。但相对于传记,少了典型事件,缺了人物精神品格的展示,特别是语言表达上存在相当的距离。读了这段文字我们只能感知老舍标签式的印象,至于他有怎样的个性我们不得而知。这样的语言是冷冰冰的,毫无温度可言,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近人情的冷峻。而《著者略历》运用四字词语和骈句,语言简练风趣,不是冷冰的记录,而是情真意切的表达,文学味浓厚,字里行间渗透出人物谦逊、质朴的精神品质,读来让人不觉颔首微笑。

因此,传记是有“温度”的。如《美丽的颜色》中“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这样的描写中,一种温情就弥漫开来了。

请看下文佳作,看看写传记还应该注意什么——

上一篇: 暴风雨
下一篇: 母亲小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