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节选)

作者: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沙,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釐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儿,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减)

点读

《非攻》创作于1934年,鲁迅先生用独特的现代框架和意识重组,安放“历史”,融通古今,赋予旧人物、老故事以新意。

都城商丘,“到处存留”的 “水灾和兵灾的痕迹”,暗示着这是一座饱受天灾人祸、久经苦难的古城,城墙破旧。面对战争,商丘城防准备工作懒散懈怠,还有钓鱼的“闲人”,整个城市就这样处于一种“不抵抗”的凝固气氛之中。1931年,面对日军的铁蹄,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的消极政策,轻易将东三省拱手让与日本。古都北平近乎赤裸地暴露在日军面前:破败、压抑、暮气沉沉而又毫无还手之力,一如小说中的商丘城。

《非攻》模糊了虚构与现实、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界限,“止楚攻宋”的历史和日寇侵华的现实错综交融;在树立墨子这个仗义、反对一切侵略战争的理想人物的同时,有力地批评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腐败、军队无能的状况,极具深刻性和创意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