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作者: 方励

把这个故事讲给全世界听0

非做不可的一件事

我叫方励,今年71岁。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拍摄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11年前,我与韩寒导演合作拍摄电影《后会无期》,我们在东极岛拍摄时第一次听说了“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故事。1942年,日本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中途被美军的鱼雷击中。危急关头,舟山渔民一次次划着舢板冲向那些在海浪中挣扎的生命,冒死救起了其中384名战俘。

这个故事让我们大为震惊。为此,韩寒导演写了一句非常忧伤的歌词:“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而我为了这艘船,一头扎了进去,一扎就是整整10年。

一开始,听说70多年来都没有人能够找到这艘沉船,我就有点不信邪。我在地球科学、海洋科学领域做了很多年研究,我们的团队曾研制出深海无人电动作业机器人。2016年,我带着团队在舟山附近的海域寻找沉船,前10天什么也没有找到。后来,我们扩大了测量的范围,把东极岛海域扫了个遍,终于发现了一艘大型沉船。但是,我们怎么证明它就是“里斯本丸”号呢?2017年,我又带着团队去验证。当时,我们用空中机器人进行超低空磁探,发现水下有几千吨钢铁,由此证明这是一艘几千吨重的钢铁船。然后,我们采用非常精准的声呐系统,得到了这艘船的三维影像,证实与“里斯本丸”号的样子一模一样。所以,我们确定找到了“里斯本丸”号沉船。

2017年9月9日,我从海上回来时听说,当时还健在的唯一的中国目击者——渔民林阿根老先生已经94岁了。同时,我们听说,有一名当时被救的战俘——老兵丹尼斯·莫利还活着,生活在英国。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我的使命,我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谁让我既能找到这艘沉船的残骸,又能拍电影呢,这件事非我莫属。如果我不做这件事,等到这些老人也离开人世,我一定会后悔。

寻找“里斯本丸”号沉船的故事

从2018年起,我们开始寻访“里斯本丸”号沉船的故事。

我们来到英国的第一个星期,就听到了无数让人心碎的故事,不断地被打动。

我拜访了5位与“里斯本丸”号有关联的后人,我们一起去了他们的家族墓地。其中一个人告诉我,他的爷爷只留下一个名字,没有骸骨,也没有骨灰。还有一位战俘老兵的墓碑上只有一行字,上面写着:“这个列兵可能被淹死了。”

我采访了一家人,他们是两兄弟,他们的大伯死在“里斯本丸”号上,当时他们的父亲只有5岁。22岁的大伯去世之前,曾给5岁的小弟写了一封短信(日本人只允许战俘写不到100个单词的信)。信里,大哥把全家人托付给了小弟,字母全是大写的,因为哥哥怕自己的弟弟看不懂。

这两兄弟告诉我,他们的爸爸一直把大伯写的这封信放在自己的钱包里,贴身放了40多年。

“里斯本丸”号上有1816名英军战俘,可是一开始我们能找到的他们的后人只有十几个。于是,我决定在英国的报纸上打广告。一连打了一个月的广告,虽然花掉了很多钱,但是收获颇丰,很多人读到了报纸。

更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一个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的朋友联络了我们。当他听说我是为了拍电影而做这件事时,邀请我去做了一场全球直播。我还在一家非常有名的电台参加了一场直播采访。

当时,主持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到英国来铺天盖地地打广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告诉他们:“1942年,在我们中国舟山市附近的海域发生了一件大事。1816名英国被俘士兵被‘里斯本丸’号运输船运往日本,途中船被鱼雷击中,引发爆炸。一些战俘试图冲向甲板寻求逃生之路,但很快就被日军粗暴地制止,日军对船上的战俘进行了疯狂扫射和屠杀。是善良的中国渔民集体出动,冒着枪林弹雨救下了384名英军战俘。这就是我们来到英国,寻找这些英军战俘及其后代的原因。这件事发生在中国,中国人是救人者,是事件的目击者。”

我受访的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一共找到了380多位与此事有关联的后人。最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我们居然还找到了一名当年被渔民救起来的老兵——威廉·班尼菲尔德。

战争、和平、爱情、亲情

在英国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感人的小插曲。

当时我们去了英吉利海峡旁边的一座小城,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俱乐部采访了其中一名战俘的朋友。等我们采访完要上车时,一个老人追了出来。

原来,这个老人当时在打台球,没有听见我和其他退役军人的对话。当他得知我们是来拍摄采访与这些英军战俘相关的人和事时,他特别感动,追了出来,一定要捐给我们10英镑。那是我们在2018年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在我们展开大规模寻访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讲述这些故事。

大家一定听说过“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泰坦尼克”号之所以尽人皆知,是因为它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幕。但是,“里斯本丸”号的故事几乎没有人知道。

我们觉得,如果要把“里斯本丸”号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一定要借助银幕的力量。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听到了大量动人的故事,它们有关战争、和平、爱情、亲情,我们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与船底的父亲说一声再见

2019年的一天,我们在英国邀请了3位老人进行访谈。他们的父亲都被困在“里斯本丸”号的船舱里没能出来,消失在了海底。70多年来,他们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哪里,沉睡在哪片海域。

那天,我和这3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交流时突然意识到,他们这一生都在等待自己的父亲回家,而他们自己也许过不了多久也将不在人世。当时,我就有了一个想法。我对他们说:“我想带你们去中国,让你们在离你们的父亲30米(海底的沉船到水面的距离)远的地方,和他们说再见。”

后来,有14位老人飞到了上海。我们把他们接到东极岛,乘船来到“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水域。

我们拖了一个声呐,在沉船的上方跑了一个来回。当沉船的影像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我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就在这里,在你们脚下30米远的地方。”最后,他们站在船尾,哭着和自己的父亲说了再见。

这是这些老人压在心底一辈子的一件事,终于有一天,他们得到了一个真切的答案。

我尤其感到庆幸的是,我们抓住了历史的尾巴。电影里的3位主要叙述者——林阿根、丹尼斯·莫利、威廉·班尼菲尔德,在电影后期制作的过程中相继去世。林阿根老先生是97岁时去世的;威廉·班尼菲尔德在2020年10月过了他的100岁生日,两个月后他就走了;丹尼斯·莫利是在2021年1月3日去世的。

我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有人问我:“值得吗?”我的回答是:“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电影中的最后一个画面是“里斯本丸”号沉没的坐标。2005年,有香港的水下考古队也来这里寻找过沉船,但没有找到。我们在寻找的前10天也没找到。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军方记录的沉船位置坐标是不准确的。我们找到的沉船坐标和日本军方记录的坐标相差了36公里。

因为我们有最新的设备,我又是一个学地球物理的人,才最终找到了“里斯本丸”号。这对我而言是一份巨大的幸运,也是一份来自历史的使命。

最后我想说,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记住那些先辈的善举,了解那个在苦难中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每一位观众都会是历史的见证者,也都会将这个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让我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珍惜自己的亲人和所爱。

(长风摘自《解放日报》2024年10月11日,本刊节选)

上一篇: 言论
下一篇: 让语言可触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