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外卖小哥的十二时辰

作者: 迟庆东

宋朝外卖小哥的十二时辰0

清晨五更,汴京朱雀门外的早市,升腾起第一缕炊烟。王家酒楼的伙计王小乙,一边揉着惺忪睡眼,一边麻利地把三十二个温盘装上独轮车。别小瞧这些双层中空的陶制温盘,里面灌满了滚烫的热水,精心保温着旋鲊、签鸡鹅等美食,它们即将被送往城西金梁桥下的周宅。原来,这户新科进士家昨夜就送来了食牌,早早订好了今日午间的及第宴。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发生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的一个普通早晨。当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外卖是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时,其实《东京梦华录》里“逐时施行索唤”的记载,早就为我们揭开了大宋外卖江湖那层神秘的面纱。

大宋美食App

你可别以为宋人点外卖比现代人逊色,他们讲究着呢!在临安城,各大酒楼门口都立着“牌幌”,这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菜单展板。据《东京梦华录》与《山家清供》等文献记载,宋代市井常见的下酒菜包括脆筋巴子、酒醋白腰子、三脆羹等上百种,看得人眼花缭乱。更厉害的是,还有“四司六局”这样的专业外包团队,从菜品的设计,到餐具的租赁,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外卖服务商”。

他们的预约系统也相当超前。大户人家常常把写满菜名的食牌提前送到酒楼,酒楼的主厨就会按照上面的要求准备食材。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记载,有个富贵人家在除夕订了百味羹,还特意要求分三批送达:酉初(17点)送前菜,戌正(20点)上正宴,子正(24点)再送来守岁茶点。这服务的精细程度,就算是现代的米其林餐厅,恐怕都得自叹不如。

最有意思的要数“响堂”服务。东京的七十二家正店都有一群专业的吆喝高手,这些堂倌可厉害啦,他们能根据顾客的衣着打扮和口音,巧妙地调整唱菜的韵律。有一次,苏轼在丰乐楼请客,堂倌居然把他新写的《浣溪沙》即兴编进了报菜名里:“蜜煎樱桃樊素口,水晶冬瓜小蛮腰。”这创意一出来,当场就赢得满堂喝彩。想象一下,在热闹的酒楼里,伴随着这样有趣的报菜名,那场面得多欢乐。

外卖小哥进化史

不得不说,宋人送外卖的装备,那叫一个精良,就连现在的外卖员看了都得羡慕。从福州出土的宋墓壁画里,我们能看到外卖员的标准装备:防洒食盒,能稳稳地装着美食不洒出来;计时的更香,提醒配送不耽误时间;还有防雨油绢,就算下雨也不怕。更讲究的,还有“香球”,里面放着香饼,能让食物一直保持香气,和咱们现在外卖箱里的加热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的配送速度也不容小觑。你看《清明上河图》里,那个肩挑食盒匆匆赶路的汉子,说不定正赶着去完成“速达”任务呢。《夷坚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临安有个富商在涌金门观潮的时候,突然想吃蟹酿橙,仆人便骑着快马跑到二十里外的酒楼去买,在潮头还没退的时候,居然就带着食盒赶回来了。这速度,简直能和现在的高铁快递媲美。

那时候的外卖行业,规矩也不少。东京的外卖行会规定:要是食盒不小心倾倒了,得三倍赔偿;汤汁渗漏的话,当天的工钱就没了。有一年冬至,曹婆婆肉饼店因为雪天路滑延误了配送时间,掌柜居然亲自带着伙计上门,给顾客跳起了舞赔礼道歉。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道歉表演了,想想都觉得有趣。

舌尖上的大宋黑科技

宋人在保温技术上的智慧,真的会让现代人都忍不住赞叹。1978年,在江苏的宋墓里出土了“温盘”。这个双层陶壁的容器,中间可以注入热水,保温效果能持续两个时辰呢。还有青瓷“暖盅”,利用釉面反射的原理来聚热。沈括就对它赞不绝口,说用它装的汤饼,过了一夜还是温热的。

冷链运输也很惊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画了一个“香饮子”摊,木桶里装满了冰块,镇着紫苏饮。这些冰块都是从“冰井务”里取出来的,它们是冬天窖藏在里面的。《宋史》里记载,开封府每年的存冰量足够满足全城人夏天对冷饮的需求。

最有创意的,当属“自动售饭机”了。南宋的《都城纪胜》里提到,临安夜市有一种“旋盘”,只要投入铜钱,就能弹出五香肉脯。这种利用重力机关的装置,可比日本江户时代的“自贩机”早了五百年呢。

外卖引发的社会变革

外卖行业的兴起,还催生了美食评论家。有个太学生写了一本《东京食单》,把七十二家正店的招牌菜编成了朗朗上口的韵文:“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这不就是宋代的《米其林指南》嘛。

外卖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梦粱录》里记载,临安出现了很多厨娘,专门为富贵人家上门办宴。在江西出土的宋墓砖刻上,就有头戴帷帽、手持菜铲的厨娘形象。这些专业厨娘的时薪高达“三贯钱”,比普通工匠干十天赚得还多。

就连文学创作也受到了外卖的影响,充满了烟火气。想想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闲适,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愁绪。要是没有外卖服务,他们哪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估计都得改写成“手忙脚乱备餐图”了。

流转千年的食盒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的一天,退休官员周密在湖州的家里写下:“今朝有佳客至,遂命鬻馄饨者供十味。”这一页泛黄的笔记,和咱们当代青年发的微信朋友圈“下雨天不想做饭”,仿佛穿越千年产生了共鸣。

当我们深夜躺在床上,轻松滑动手机下单点外卖的时候,可能很难想到,那个在《清明上河图》里匆匆奔走的外卖小哥,其实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忙碌了近千年。从温盘到现在的保温箱,从食牌到手机App,虽然外在的形式变了,但中国人对美食的那份执着与热爱,还有那点儿“不愿洗手作羹汤”的小懒趣,一直都没有变。

(本刊原创稿件,小黑孩图)

上一篇: 理科的兴趣“入门经”
下一篇: 创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