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你会使用密码吗

作者: 瑶华

穿越回古代,你会使用密码吗0

假设你是明代抵抗倭寇的“戚家军”的一员,有一天,你收到前线传来的一封密信,里面写着几组数字:“……五、二十五、二……”

怎样才能知道这封密信的内容呢?你拿出戚继光将军编写的两首密码诗:“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五”对应第一首诗中第五个字“低”的声母,“二十五”对应第二首诗中第二十五个字“西”的韵母,“二”对照二声,即可确定是“敌”字。

这种密码叫“反切码”,被誉为我国古代密码的高峰。

姜子牙的“密码榜”

我国古代最早的军事密码叫“阴符”,相传由周武王的谋士姜子牙发明。阴符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它的外形平平无奇,是八根长度不等的木片,上面也没有刻画符号,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来通报不同的信息,如一尺长的阴符代表前线大捷,三寸长的阴符则代表全线溃败等。

阴符能传递的信息较为有限,如果要密谋大事,就需要使用更复杂的阴书。它的基本原理是“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就是将书信写在竹简上,将其分成三份,打乱顺序,让三个信使从不同路线分头送给收信方。因为乱序的规则只有收信人和发信人知道,所以即使信使偷看,或者一部分信被敌人截获,也无法获取有效信息。

一首诗歌藏玄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密码的复杂程度不断升级。唐宋时期,军队之间传递秘密消息的方法多样,有时采用“颜色密码”,用蓝色写字表示需要调动兵力,用红色写字表示需要调拨物资;有时采用“实物密码”,向守将送一件外衣代表调动一支军队,送一条裤子代表调动两支军队。

北宋的《武经总要》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军事通信密码本”,收集了军队中常用的四十种战斗情况,并分别进行编码。将领带兵出发前,军事指挥部门与其约定好,用一首五言八句的律诗作为解码密钥。这首诗的文字不得重复,四十个字与顺序随机排列后的四十种战斗情况逐一对应,形成密码本。需要传递情报时,只需将相关的字写在普通的信里,并对其进行标记,军事指挥部门即可通过查验密码本,获取情报。

字中藏谜知多少

密码不仅在军事上被大量应用,在古人的日常生活里也被经常使用,有的破解之道就隐藏在我们常用的汉字中。

相传在南唐时期,宜兴县衙附近发现了一块唐代石碑,背面刻着“谈马砺毕,王田数七”八个字,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时任县令的徐延休成功将它解读出来:“谈马,即为‘言午’,合在一起是许字。砺毕必石卑(磨刀石用过后必然凹陷),即为‘石卑’,是碑字。王田的面积有千里,就是重字。数七是六加一,是立字。所以是‘许碑重立’。”

清代的连锁票号使用的密码,通常也和汉字有关。票号有点像现在的银行,可以实现异地存取款。但是,几百年前没有ATM机,更没有人脸识别技术,为了避免遇到骗子,各家票号都设置了专门的“取款密码”。例如,当有人办理从北京到南京的汇款时,工作人员会交给他汇票的下联,在票面的特定位置写着一组小字:“取最看流。”这几个字看上去没什么意义,但在票号拟定好的暗号里,它们分别代表着“六月、八日、五、百”,表示此人在六月八日汇款五百两银子,符合汇票上联填写的信息。这些暗号只有同一票号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对应的规律,而且要定期更换。身在南京的收款者到票号的分号取款时,需要提供汇票下联,双方确定密码无误,再对汇票上的印章真伪进行核验后,才能提取银两。如果取款方拿出的下联写着“六八五百”,当然就是假的了。

(本刊原创稿件,小黑孩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