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物学视角打开《海绵宝宝》
作者: 欧阳晨煜动画片《海绵宝宝》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但你知道吗?它的创作者史蒂芬·海伦伯格在从事动画创作之前,曾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让我们一起用生物学视角打开《海绵宝宝》吧。
海绵宝宝:最古老的海洋生物

活泼乐观的蟹黄堡制作高手——海绵宝宝,它的真实身份就是一块海绵。不过,这可不是你家厨房洗碗用的吸水海绵,而是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5.6亿年的海底动物——海绵。
海绵是结构最简单、最古老的多细胞生物之一,它属于无脊椎动物,没有头和躯干,也没有神经和器官,形状多样,有孔状、管状、伞状、块状等,常常生活在珊瑚礁之间或附着在珊瑚、岩石、贝壳上面。动画片中,海绵宝宝是明亮的柠檬黄色,这只是海绵这种动物的真实颜色之一。因为体内有不同种类的海藻共生,所以海绵通常色彩各异,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等。同时,海绵还是滤食性动物,全身布满小孔,里面长着许多鞭毛和筛子状的环状物。当海水从小孔中流过,其中的食物颗粒,比如浮游生物、细菌等就会被过滤出来,然后被海绵消化吸收,以维持生存。
在动画片里,海绵宝宝的身体可以随意变形,非常神奇,有时变成圆鼓鼓的气球,有时变成章鱼哥和蟹老板的形状,还能很快恢复原状。这是因为,海绵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分割成多块,每个小块也能独立存活,继续生长为新的个体,这像极了海绵宝宝的乐天派精神。
派大星:和海绵宝宝其实是天敌
海绵宝宝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憨厚粉嫩的派大星,原型是粒皮瘤海星。在海洋中,海星和海绵的确有一段“友谊”,只不过,与动画片中的温情场面截然不同,生物学中的派大星和海绵宝宝是天敌。海星大多是肉食性动物,经常以海绵、珊瑚虫及其他动物的尸体为食。

与动画片中的派大星一样,粒皮瘤海星外表呈现出温暖的粉红色,整个身体由中央体盘和五条辐射状的腕构成,表皮上还附着微微隆起并生有细密颗粒的皮鳃,起到呼吸和排泄的作用。它常常栖息在热带海域的浅海珊瑚礁水域,直径可达20厘米,属于中大型海星。
整体看来,粒皮瘤海星显得胖乎乎的,还很松软,就像一个软绵绵的抱枕。派大星给观众的印象也是这样,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章鱼哥:动物界的智商天花板
作为比奇堡的居民之一,章鱼哥绝对算是才华横溢的一位。他虽然不喜欢工作,但是擅长绘画、吹奏单簧管、跳舞,梦想成为大艺术家。事实上,章鱼哥的原型是太平洋巨型章鱼,它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章鱼之一。

它身体细长,有8条非常灵活的触手,每条触手都由数百个吸盘组成,具有极强的吸附力,能够拖住超过自身重量几十倍的石块,轻松抓住猎物,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
此外,章鱼智商极高,拥有9个大脑、5亿个神经元细胞,可以巧妙地打开瓶盖,获取藏在瓶子里的食物,还善于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贝壳等物体作为藏身之所,蜷缩其中以躲避天敌的追捕,与多才多艺的章鱼哥有很多相似之处。
蟹老板:煮熟前就是红色的螃蟹
我们通常所见的螃蟹是青灰色或深褐色的,煮熟后才是红色的,蟹老板却一直都是红彤彤的。其实,这与它真实的生物学身份有关——蟹老板的原型是螃蟹家族中被称为“红色幽灵蟹”的巨角沙蟹。

除了鲜红色的身体,巨角沙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两只如火柴棍般细长的眼睛。动画片中,蟹老板也长着这样的眼睛。这种结构叫眼柄,对于横着走路的螃蟹非常有用。当沙蟹行走时,眼柄会竖起来,眼睛就能随时观察到身体的两侧,而当沙蟹把自己埋在沙子里的时候,这种结构也方便它把眼睛露在外面观察情况。
在《海绵宝宝》中,从主角、配角到场景细节,都蕴含着满满的海洋生物学知识。比如,比奇堡里的贝壳都是会飞的,这是因为扇贝是唯一会主动游泳的双壳类动物,它们通过扇动贝壳喷水前进,游得飞快。
现在你知道《海绵宝宝》动画片里的生物学知识含量有多高了吧?
(本刊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