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种子会迎来春天
作者: 黄嘉晖高一下学期期末,班级迎来了分科的重要时刻,我忤逆了父母的意思,毅然选择了文科。
新学期,我搬到了新教室。新班主任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为了能让我们在后续繁忙的高中生活中抽出时间阅读,提议在班里设置一个共享图书角。末了,她还嘱咐大家开学时带来一种自己喜欢的读物——报纸、杂志、图书都行。
就这样,教室后面那排小小的书架上,开始堆砌起各式各样的书籍。在这里,一本杂志吸引了我的目光,它就是《读者》(校园版)。
那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另一面的《读者》,它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那些关于青春、梦想、友情的篇章,字字戳中我的心扉。
我开始每月从零用钱里抠出一些,去购买这位我新认识的“朋友”。读完后,我也会把它放到书架上,希望有同学与我一起,走进藏在书中的青春岁月。往后的很长一段日子,它成了我课余时间的最佳伴侣。
某个课间,我盯着杂志目录页出神,心跳突然加快,一颗种子悄然埋在了心底:或许有一天,我的名字也能出现在上面?但随着高三逼近,这颗种子很快被成摞的试卷淹没了。
课业压力渐渐攀上肩头,各科试卷像雪片一样飘落,连走廊上此起彼伏的背书声都像在催促着什么。我在连续几次考试中,成绩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某个深夜,我蜷在宿舍床上,听着室友均匀的呼吸声,第一次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路——或许当初该听父母的建议读理科?
高考前一个月,学校破例放了两天假。我没有回家,选择留在学校复习。晚上,做题有些不在状态,我便来到书架前,随手翻开一本往期的《读者》(校园版),想调整一下心情。空白处写着许多同学们的批注:有的是几句诗,有的是歪歪扭扭的简笔画,还有的是同学们抒发的理想。在杂志空白处留言,是同学们的一个小习惯。未几,我又在马叛老师《永不言败》一文的结尾旁边,赫然发现了自己的字迹:“中文系见。”看着文章的结尾,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相比作者的经历,我这点学业上的挫折算得了什么呢?
这期杂志像一束光,给那时晦暗的我带来了一丝希望。而后,我重新调整心态,认真跟上老师的复习节奏,终究还是考进了心心念念的中文系。生活中充满酸甜苦辣,我很庆幸有这位“朋友”与我做伴。
工作后,因业务关系,单位订购了部分青少年期刊,我在书架上发现了《读者》(校园版)。翻开它,被油渍晕开的铅字仿佛突然复活,带我穿过光阴,看见那个在书架前偷偷抹眼泪的自己。
后来,我开始尝试向它投稿。在我第四次将文章投进邮箱后,我终于在初春的一个午后收到了编辑老师发来的过审消息。此时,窗外的木棉花正开得热烈。
原来,有些种子蛰伏再久,终会在属于自己的春天破土。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