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应该不求回报吗

作者: 理微尘

付出应该不求回报吗0

上中学的时候,我跟外婆会一起看青春偶像剧。剧里的女主角百般付出,甚至会帮自己爱的男主角追求其他人,还反复说“爱是不求回报的”。结局是,女主角终于感动了男主角。外婆看得非常生气,气到关掉了电视。

我当时已经知道电视剧情节都是编出来的,因此觉得外婆这么认真很可爱,就跟她开玩笑,说她瞎操心。外婆却说:“我当然知道电视剧是编的,但看这种电视剧的大多是小姑娘,这样的情节要误导多少女孩子啊!”

外婆接着说:

“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这个电视剧这么火,很多人就会觉得它宣传的观点是对的,应该照着学。但它宣传的是啥?

“帮自己喜欢的人去追求其他人,对方被感动了就跟你在一起,意识到你才是最爱他的人?这根本不是爱。爱就是要表现自己,互相吸引,彼此也会因为爱而成为更好的人。如果对方不喜欢你,你也不要停下变优秀的脚步,说一声珍重,开始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因为爱就要丧失自我,没有限度地付出?因为爱就要扭曲自己的内心,违心地做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宣传这样违背人性的价值观太不可取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记住,没有什么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即便是父母的付出。我说的回报,不单单指钱,提供情绪价值、关心、照顾等都是回报,而且还是很重要的回报。”

我后来也经历了很多事情,越来越觉得外婆说的话非常有道理。追求公平是人类的本能,也是确立社会秩序的关键。如果觉得别人的付出不该有回报,你就会变成一个没人愿意交往的人;如果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该有回报,你就会变成一个可以被其他人随意践踏的人。

既有付出,也有回报,循环才能维持。要求一方单方面付出,损不足以奉有余,不能长久。

外婆跟我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说的却是:“真心谦让是美好的品德,怕的是父母用谦让来道德绑架孩子,强迫他让,甚至故意教育小孩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来换取好名声。人首先要真诚地对待自己,才能真诚地对待其他人。”

即便是孔圣人,也会因怀疑徒弟侍奉自己的时候偷吃饭而感到不快。向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宣扬“无论对方怎么对自己,都要不求回报地为对方付出”的观念,将这种圣人都难以达到的道德标准放在普通人身上,会破坏公理和规则。

要求自己不求回报的人,往往会过得很辛苦。他说不求回报,其实是因为没有信心去要求回报,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回报到底是什么。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如果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就要掉到井里去了,每个人都会产生惊骇、同情的心理。但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活着没有希望、很痛苦,那么其他人是死是活,他可能也就没那么关心了,他甚至还会觉得小孩子掉进井里反倒是一种解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当然应该有所付出,但一定要明白付出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感动对方——就是将决定权放在别人手上,这样他可以爱你,也可以不爱你。为了感动自己——靠自我牺牲来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人往往是拧巴的,与其交往的人总要受到他们居高临下的指点和挑剔,也会很难受。这两种想法都不对。人首先要自爱。

(晨烟之秋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你不必是一朵花》一书,阿砂砂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