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眼睛令人难忘

作者: 闫晗

什么样的眼睛令人难忘0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时候,一写眼睛,就是“大大的”“炯炯有神”,似乎大家都长得差不多。其实人和人的眼睛区别可大了。

首先,你要观察眼睛的形状、颜色。每个人眼睛的形状都不一样,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杏仁形,有的是葡萄状。有的人眼尾上扬,有的则微微下垂。健康的眼睛是清澈的,如果眼睛生病了,就可能变得浑浊、充血、眼白发黄……

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眼睛的色彩描写就非常细致:“从近处看来,她的眼睛显得更大,特别是在她一连几次睁开眼皮,欲醒未醒的时候;眼珠在阴影中是黑色的,在阳光下却变成了深蓝,仿佛具有一层层深浅不同的颜色,越靠里首越浓,越接近表面的珐琅质就越淡。”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印度公主,“影沉沉的大眼睛”,几个字就把印度姑娘的特质写活了。

作者通过眼睛,可以写出一个人的性格。名著中的很多人物都有一双令人难忘的眼睛。《红楼梦》里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看到她的眉眼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则透露出林黛玉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性格。

王熙凤有一双丹凤三角眼,显示出其精明与犀利;贾宝玉“目若秋波”,有少年公子的多情与温柔;《水浒传》中的武松“一双眼光射寒星”,眼睛是他勇猛无畏、正气凛然的象征。

罗曼·罗兰写贝多芬的外貌时,花了大篇幅来描写眼睛:“他的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狂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透过这段描写,你是不是能感受到贝多芬喷涌的生命力与才华?

人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往往会从眼神中流露出来。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通过伏伦斯基的视角写了安娜的眼睛:“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

他们通过眼神,确认了对彼此的欣赏。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神发生过诸多变化。她刚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等到她第二次丧夫,又失去孩子的时候,“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到最后她失去人生的希望,“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被封建礼教迫害,祥林嫂的眼睛一点一点失去了神采,她的精神也萎靡下去了。

除了认真观察、细致白描,你还可以运用比喻,通过想象和联想让有关眼睛的描写更加生动。比如,《老残游记》中小玉的眼睛——“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作者透过眼睛把人物写得活泼灵动、顾盼生辉。

张爱玲在《第一炉香》里写花花公子乔琪乔的眼睛:“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了下去了。”

也许正是这样一双清澈而沉静的眼睛,深深地吸引了女主角。

(夜尘摘自微信公众号“闫晗的读写课”,视觉中国供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