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蜉蝣,名叫苏轼
作者: 王峰苏轼无爪蜉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为其命名者是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成员郑徐弘毅。以“苏轼”命名昆虫,在网上引起很大的争议。殊不知,苏轼其实是一位非常严谨的自然探索者,“苏轼无爪蜉”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很奇怪,却体现了科研人的浪漫情怀。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游览了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借友人之口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喟叹。其时苏轼47岁。
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发现它的人郑徐弘毅为了向苏轼致敬,将其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我以为它叫蜉蝣,结果你说它叫苏轼”“写过蜉蝣的成了蜉蝣,舞文弄墨者要小心了……”在郑徐弘毅看来,有很多人调侃,大家喜欢或者不喜欢“苏轼无爪蜉”这个名字,都是正常的。
很多人并不了解物种命名的惯例。“最常见的物种命名方式就是以发现地点、物种特征,以及人名命名。以人名命名的话,用的一般就是做出重大贡献的前辈、对作者或研究帮助很大的亲友,或者新物种的采集者的名字,算是一种致敬。”
郑徐弘毅还说,苏东坡先生是自己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之一。“虽然苏轼因文学贡献而闻名,但在其诸多的天赋之中,乐观、纯粹才是他最大的闪光点,不仅塑造了他的文风,还让他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一生。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两项天赋也极为重要。”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关鹏飞也认为,这个命名很契合苏轼严谨的探索精神。
“虽然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其严谨的考察态度,跟今天的科研工作者非常接近。”关鹏飞介绍。比如,跟赤壁山密切相关的一次出游——苏轼在《东坡志林·赤壁洞穴》中对这次出游做了十分生动详细的记录,行文类似一篇简短的实地考察报告。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纠正了几个错误。比如,他对眼前的赤壁山是否就是赤壁之战的战场表示怀疑。这一点也在他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体现了出来。他还指出徐公洞并非洞穴,而是因群山遮掩,恍如洞穴而已。
苏轼实地考察获得的信息,在他的《后赤壁赋》中也有体现:“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关鹏飞认为,其中的“虎豹”与“虬龙”,显然与苏轼实地考察发现的虎豹石和“二蛇”有关。这样对比阅读,更可看出此赋所蕴含的趣味。

事实上,苏轼对自然的探索精神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宋代大学者多有这样的探索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从我们今天的具体结论来看,宋人的很多结论有待商榷,但他们的理性精神是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
(搭桥出门摘自《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