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就像水草

作者: 闫晗

好词好句就像水草0

积累好词好句是常常被老师推荐的学习写作文的方式。对此,教育工作者郭初阳老师有不同意见。他说,有好句,无好词。离开了语境,字典里的每一个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写作者把一个词用在上下文中,用得恰当,它就是好的,用得不恰当,它就是不好的。平平无奇的词语,高明的作者能让它变得与众不同;类似的几个词,不同的排列组合就会产生效果完全不同的句子。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个同学在作文里用了“蓦然回首”这个词,被语文老师表扬了。后来班里同学都用起这个词来,生生把它用俗滥了,老师一看见就头疼。写作要求新求变,用得少又准确的词显得新奇,用滥了的书面语就显得面目可憎。

我同意词语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好词与坏词。古诗词中有许多例证。李清照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绿”“肥”“瘦”都是多么俗的字眼呀,可在这种情境下组合起来,用来形容雨后的海棠花,又是多么清新脱俗!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细看每个字词都很普通,组合在一起却呈现出一种苍凉的场景,道出一种复杂的情绪,包含着哀伤、叹惋、壮烈的情绪。“红杏枝头春意闹”,单单一个“闹”字极为普通俗气,放在这个句子里却是最精彩的一笔,让春天杏花盛开的场景变得灵动。

其实有时候也未必有“好句”。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些诗词都被放在恰当的情景里,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血脉相连。有一位中学女生说,比起杜甫,她更喜欢林黛玉的诗。因为她对林黛玉投入了情感,更能共情林黛玉的命运和遭遇,知道每一首诗产生的背景,而对杜甫的人生际遇,则没有那么共情。

其实很多好词好句也像水草,摘出来难以见到最妙处,脱离语境会有些失色,放在原文中却气韵和谐,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遍野都绿透了,把河水映得红艳艳的,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我觉得自己在长大。”这是汪曾祺《春天》里的话。“我觉得自己在长大”,本是平淡普通的一句话,放在这里却让前面几句写景有了情感,互相映衬,产生了一种情意绵绵的感觉。

顾城有句诗被很多人喜欢:“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拆开看每一句都很普通,草和风是平常的,人站着也是平常的,组合起来却有一种递进的关系,像镜头慢慢摇动,由景到人,就产生了美好的意境。

一个句子好不好,常常看它用在什么语境中,用得好了,像一种巧妙的服装搭配,色彩和剪裁相辅相成,衬得人神采奕奕,甚至能点石成金,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而有些所谓金句的强行加入,反而会造成逻辑混乱、词不达意。

有学生曾问,摘抄的好句子都用不上,怎么办?因为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看着漂亮,却不适用于自己的表达,用了反而可能生硬,强行升华,影响文章的气韵。这就需要把那些句子的哲理或精妙之处消化掉,变成自己的表达,整体才和谐。

正如汪曾祺所说,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地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辞藻的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像树,枝干树叶,同气连声,一枝动,百枝摇。

水草还是在水中最为舒展好看,贝壳捡回来总没有它在沙滩上鲜亮。这就提醒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光要注意水草,还要留心水和沙滩的秘密。好的文章,词、句、段和整体各有奥妙。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

上一篇: 养星星的人
下一篇: 言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