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面裙:令人惊艳的东方美学
作者: ZHEN《陌上桑》有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服饰形制之一,下裳即裙。古人下身多穿裙,历史上的裙装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马面裙,由马面和褶裥组成,是中国古代女子的主要裙装款式。其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的旋裙,即由两片单独裙片组成并在腰部缝合的一种裙装。
据宋代江休复的《江邻几杂志》记载,旋裙的形制是为了方便女子骑马,后因其独特的样式及穿着时行动便捷的实用性,很快在上层阶级流行开来,从而风靡一时。
“马面裙”一词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现则是在《明宫史》之中,因其前后裙门四四方方的形态与城墙上凸出的塔楼式建筑马面十分相似而得名。
明代的马面裙色彩较为清新淡雅,通常会采用丝绸等昂贵的面料,经过剪裁、拼接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马面裙的膝盖及下摆部位一般装饰有精美的刺绣纹饰,被称为膝襕和底襕。但随着上衣逐渐加长,膝襕逐渐被上衣遮盖,底襕花纹则慢慢加宽。
马面裙的纹饰多有吉祥寓意:“龙凤呈祥”象征美满喜庆;“花开富贵”象征富贵吉祥;蝙蝠云纹象征洪福齐天。受早期宗教文化的影响,莲花纹饰也被应用于马面裙,象征冰清玉洁、连年如意等。当马面裙转动起来,流光溢彩,宛若月华,故也被称作“月华裙”。
清代的马面裙与明代的相比,最大的变化是裙腰选用白色棉布,取“白头偕老”之意。色彩也逐渐趋向华丽富贵,装饰意味日益浓重。侧裙或为细密褶裥堆叠而成的百褶裙,或为镶饰襕干缎边的襕干裙。裙面刺绣花样丰富,缎边装饰考究,无不凸显了中国传统女红技艺的精湛。
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体系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裙装,马面裙的演变承载着历史、文化、审美、工艺等精神内涵。这份端庄典雅,经过改良、创新,逐步成为新时代的时髦单品。
(张居正摘自微信公众号“爱新觉罗AisinGi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