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场游戏
作者: 张妍曾经有一个很火的小游戏,操作很简单,预设几个条件值,点击开始,页面就会自动生成一版人生故事。那一阵,我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玩,我们不断刷新重开一局,相互对照结果,想知道这种随机生成的极限在哪里。后来玩厌了丢在一边,却在某一刻,心底产生了灵光一闪的映照——真实世界里的人生,不也是这样草就生成的吗?
对于生命这件事,人力所能及的范畴,就是点击开始。许多重要属性,都是随机但既定的预设值,基因、禀赋、环境等。当你意识到了“我”,游戏就开始了。活着,就是推进游戏。
你出生在某地、选择到某地工作、去一些城市游玩,可以看作解锁地图。你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掌握的法则,能够胜任的难度系数,决定了可选角色的范围。另一些更细节的,比如情感的细腻丰富程度,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物质基准,精神底色等,则决定了你玩游戏的体验感。
在一定程度上,你是自由的,可以做许多事,对许多人感兴趣。但你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最终得做出取舍——基于这个前提,人生游戏里极重要的一项便是“剧本”抉择:确定要做什么。有的人很幸运,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路,有的人行到半途才意识到想要什么,也有的人,从来都不知道。
关于“剧本”抉择,生命机制里,是埋有“彩蛋”的。一个是,你接触过的每个真实的人,都演绎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另一个则是,所有的艺术形式里,都记录着密密麻麻的“人生体验”“游戏攻略”。
前人太多了,从古至今全都加起来的话。所以不管你选了多么另类的一条路,这条路也已有人走过了。每一条路上都刻着前人留下的路标和消息。历史所指的正是那些,不同路上的前人信息。
你会发现,同样是开了一盘人生游戏,有的人特别生猛——“风一样的男子”霍去病,18岁率军出征,大胜,20岁收复河西四郡,21岁“封狼居胥”。“逆袭王者”朱元璋,出身贫苦又遇上蝗灾和瘟疫,仓皇逃命,做过和尚,要过饭,后来统一江南,建立大明,体验感拉满。
有的人自由。徐霞客,22岁决定出去看看,攀缘绝壁,负箧行走,一生与异兽猢狲为伴。有的人可可爱爱。吴镇,宅在家里不理人,画各地的山山水水,再添个小人儿进去,让“他”替自己过门外的生活。
有的人立志跻身“技术流”。班固、陈寿开启著书模式,孙思邈、李时珍喜提医药模式,关汉卿埋头做编剧,李龟年沉迷音乐。同一模式也能玩出不同的风格,比如同样走创作路线:屈原孤绝冷艳、挥手自兹去;李白恣意欢脱,高歌“我乐意”;杜甫一路走一路关照苍生;辛弃疾、陆游沿途“打打杀杀”。
这些都是他们践行过的模式。世界就像是一个纷杂的游艺场,里面可选的角色太多了。在漫长的劳苦乏味之余,生命最大的魅力就是这种自我抉择的快意:纷杂中的确信和认定。
人生成就与所行道路偏离的人也有许多,比如“亡国词人”李煜,一生都在钻研怎么做个好木匠的朱由校,以及艺术造诣一骑绝尘却搞砸家业,还被抓去做了俘虏的赵佶。但即便是禀赋最为得天独厚的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上适合自己的路,也会凭空多出许多苦闷来。
这种苦闷,从个人视角看,有时会让成就失色,但更让其失色的则是一种处境:面对时空的浩渺和人类群体的庞大,一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渺小。那些古往今来最为杰出的人,最终留下的也不过寥寥数字;你翻过一页纸,就能翻过许多人的一辈子。
所以这期杂志试图呈现的其实是:在人生这场游戏里,你可以做徐霞客、吴镇,可以用海伦·麦克唐纳、屠格涅夫的眼睛去观察,可以研究鸟兽,可以回望,可以爱人,可以关注最先进的科技,也可以埋头约会蚂蚁、细听鸟语、月下吃蟹。
什么都比不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本刊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