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抑郁症患者的疗愈之路
作者: 罗拉爸妈以为我得了疑难杂症
确诊抑郁症时,牛奶侦探21岁。那是一个平静的上午,她和父母、男友在家聊天,有说有笑。在这种温馨快乐的氛围中,抑郁的情绪又一次毫无征兆地出现了,像洪水一样快速涌上来,她抑制不住地哭泣。男友温柔地提议:“咱们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好吗?”
这一次,她终于不再逃避就医,在家人的陪同下去了当地一家三甲医院的精神医学科就诊。做完检查,她被医生告知,是抑郁症。至此,4年来反复拉扯着她的那些痛苦、疲倦、绝望,终于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答案。
人为什么会抑郁?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从精神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个角度给出了多维度的解释,他们普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
而在学界之外,普通大众对抑郁症常常存在误解,以为抑郁症距离自己很远,只有经受了重大打击的人才可能患上抑郁症。甚至有很多人认为,“95后”“00后”这些孩子“生在福窝里”,物质极度丰盈,要啥有啥,不可能得抑郁症。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的人数约为9500万。《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的数据表明: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患者总人数的30%。由于认知缺乏,一些人将抑郁症归因于懒惰、叛逆、抗压能力差。偏见与“病耻感”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自我厌弃,害怕就诊,努力假装自己很正常。
牛奶侦探的确诊过程漫长又曲折。2015年,正在读高三的她出现身体不适:起床困难,体力不支,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睡觉时频繁梦魇,皮肤还有触电的感觉。

这是大脑异常放电导致的典型症状之一,但当时有关抑郁症的科普非常有限,她和家人都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父母带着她看了好几家医院的神经内科、脑外科、心脏内科,一大堆检查做完,没发现什么毛病。“父母甚至怀疑我得了什么疑难杂症,那时,家人、朋友、老师,没有一个人想到让我去精神医学科看一下。”
上大学后,随着视野的开阔,牛奶侦探逐渐了解到一些基础的抑郁症知识,和自己的病症有了对照。
在被抑郁症折磨了4年后,牛奶侦探在家人的帮助下,努力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向光明。后来,她把这漫长的几年凝结成漫画中的短短一段话:“抑郁是人体内的种子,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种子会根据环境生长,有的人被长大的种子占据了身体,有的人的种子在发芽途中被其他人铲走,有的人为了摆脱种子的控制而自我伤害,还有的人被种子带着走向虚无。而我想讲的是一个人差点被种子吞噬,又与种子共存的故事。”
这里不是传说中的样子
牛奶侦探被确诊抑郁症后,家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与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她的父母商量后决定,先不住院,让她留在家观察一段时间。
对牛奶侦探而言,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即使从内心接受了自己生病的事实,不再自我攻击,她还是从身体到心理都非常疲惫,进食障碍也渐渐加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严重的会致死)。她试着自救,和一个同样患有进食障碍的朋友互相打气,每天在微信上鼓励对方。可抑郁症发作期的患者,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普通的加油鼓励对他们完全无效。
2021年9月,牛奶侦探在外婆的陪同下,住进重庆一家三甲医院,开始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
住进医院治疗抑郁症意味着什么?在大众的印象中,精神医学科是充满“都市怪谈”的神秘地方。
其实,失眠、青少年学习困难、书写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代人常见的问题,都属于精神医学科收治疾病的范畴。牛奶侦探入住的精神医学科住院部,不同病种分布在不同楼层,她所在的那一层都是轻症。她说:“我见到的每个病人的意识都是正常的,如果不是身处这里,压根儿看不出这些人在生病,他们看起来没有任何异常。”
牛奶侦探在精神医学科住了22天。她每天做一次物理治疗,定时服药,同时接受心理医生的专业心理咨询,空闲时间看书、画画,或者和男友打电话聊天。患者每天会被安排做2次广播体操,每周接受巡诊专家的评估。经过治疗,牛奶侦探的身体状态一天天稳定下来。

病房里的气氛也并不像外界说得那么紧张和压抑,医生和护士都非常温暖、有耐心。到了吃药时间,护士会推着小车给大家发药。
牛奶侦探非常喜欢她的主治医生,她说:“主治医生的个子比较矮,她永远都面带微笑,人非常温柔,但是性格又很坚毅。”在讲述住院故事的漫画中,她将医生的形象画成一只有着蓬松大尾巴的小松鼠,因为她觉得松鼠看起来毛茸茸的,很治愈。
有位小病友看到牛奶侦探在画画,十分认真地告诉她:“姐姐,你一定要画下去,你的作品可以治愈很多人。”
对牛奶侦探来说,住院这22天虽然短暂,但至关重要。在这里,她踏上了缓慢但坚定的疗愈之路,看到了被误解的真实世界中的欢笑与眼泪、痛苦与努力、绝望与重生。这些后来都被她画了出来,她的画成为很多网友了解抑郁症的一个小窗口。
用作品陪伴更多人,消除“病耻感”
2023年10月,牛奶侦探在新浪微博和小红书上更新漫画《关于我在精神科住院的22天》,引发了非常多网友的共鸣。许多网友在评论区和私信中向她倾诉自己或家人抗抑郁的经历,并留言鼓励她。大家都说生病不是她的错。
牛奶侦探去广州参加艺术节,一个女生来到她的摊位前说:“我关注了你,我是为了你来的。”两个人都哭了。牛奶侦探说:“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画的故事鼓励和陪伴了大家,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和抑郁症相处的第9年,牛奶侦探也感受到了周遭环境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普通人对抑郁症的了解比从前明显多了起来。9500万的患者在互联网分享中,渐渐变得具象,具体到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大家在分享中才体悟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即使生病也仍然努力地活着。一个罹患抑郁症的人,要走过漫长的认知重塑之路,才能接纳自我,实现疗愈。
(给你草莓摘自《女友》2024年5月,牛奶侦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