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江山助”
作者: 陈鲁民我发现,三毛与李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才华横溢、名噪一时的作家;都有不少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都获奖无数,有很多粉丝;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她们都“得江山助”。
唐代诗人张说是开元前期一代文宗,行文俊丽,运思精巧。特别是他被贬到岳州后,终日流连于山水之间,受山川日月之熏陶,他的诗风大变,下笔凄婉深沉,诗文更加感人。《新唐书·张说传》说他“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
“得江山助”确实是一条艺术规律,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对此感受深刻。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还有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每日布衣芒鞋,出入阡陌,或泛舟江上,或登高望远,或凭吊古战场,“故其胸次洒落,兴会飞舞,妙诣入神”,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
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青山绿水、美景佳地,则催生了柳永的名作《望海潮》。此词流传甚广,据说金主完颜亮闻之,倾心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对于这种文学现象,同样感同身受的陆放翁的总结可谓切中肯綮:“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作家三毛。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三毛才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热情豪爽的当地人、狂放不羁的单峰骆驼、铺天盖地的沙尘暴、甜美的沙漠清泉、千疮百孔的帐篷、铁皮做的小屋,还有成群的山羊……大漠风情在她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令人向往。
李娟的情况也差不多。长年累月的草原生活,为她提供了无数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她的灵感。善良淳朴的牧民和辽阔无垠的草原,不仅养育了李娟的青春,而且强健了她的精神。
三毛与李娟的成功,都与“得江山助”有关联。她们的作品接地气、带泥土味,有草原的芳香、大漠的浩瀚,这些活色生香的东西都是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所向往的。
文学创作是有根的事业。三毛的根是撒哈拉沙漠,李娟的根是阿勒泰的草原。
(冬瓜在远方摘自《联谊报》,插图由视觉中国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