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护发指南
作者: 薇薇安古代的卫生条件不好,古人是不是几个月才洗一次头?古人……古人原来还洗头?实际上,古人洗发之勤,可一点都不输现代人。
勤洗头

来看一看《诗经·小雅·采绿》中这位爱美的女士。一片绿茫茫的原野上,一位女子正郁郁寡欢地走在小道上,嘴里念叨着:“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采摘荩草还不到一捧的女子为何要回家洗头?其实,她只是想以最美的状态,迎接心上人的到来。
洗头还是一种尊老的礼节。《礼记》记载:“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足垢,燂汤请洗。”家中晚辈每隔五天要烧一次热水给父母洗澡,每隔三天要帮父母洗头。其间如果父母的脸或脚脏了,也要烧淘米水帮父母洗干净。
不过,古人频繁洗头,难免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就记载了关于“洗头”的趣事:周公是西周初期的重臣,隔三岔五就有贤士来拜访他。但有好几次,周公都在洗头。可又不能怠慢客人,咋办呢?周公只好停下来,手握湿漉漉的头发往身后一甩,便出门待客。周公礼贤下士的举动让人敬佩,但也从侧面看出来,周公真的是爱洗头啊!
常梳头

看着镜子里越来越高的发际线、日渐稀疏的头顶,别急,古人早已传授了秘方——“欲发不脱,梳头千遍”。
据悉,大文豪苏轼当年也有过脱发的烦恼。因为思乡心切,洗完头的苏轼感觉到“头顶越来越荒芜”。于是,在一个寂寥的晚上,他望着夜空,留下了“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的叹息。一位名医看到憔悴的苏轼,给他支了一招:“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苏轼谨遵医嘱。有时,他漫步在月光下,也不忘把头发披散在肩上,边走路边梳头。渐渐地,他脱发越来越少。望着日渐浓密的头发,他激动地吟道:“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为梳头“打call”的除了苏轼,还有南宋诗人陆游。
早晨起来,陆游对着妆镜“梳头拂面丝”;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闭门不出,“意闷发重梳”;闲来无事,他拿出梳子,“短发萧萧起自梳”。即使是生病了,他也“病观《周易》闷梳头”。他说:“梳头浴脚长生事,临卧之时小太平。”在陆游的眼里,梳头是人生头等大事。晚年的陆游,容颜日渐老去,但头发仍保养得很好。
护发用品

洗好头,梳好头,护发用品少不了。可古代没有洗发露,该怎么将头发一洗而净呢?
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发现皂荚树的果实皂角具有去污的功效。他们将皂角摘下来,捣碎,弄成粉末状泡在水中。许久未洗的头发往皂角水中一浸,污垢便溶解了。隋唐时期,用皂角洗发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比皂角更好用的洗发产品要数无患子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民间流传的一些洗发方子,也极受当时人们的欢迎。在清代《奁史》中,有“以米汁洗头”的相关记载。淘米水可以使头发乌黑亮泽,还能防掉发。
古人将洗净的秀发沥干,若能再涂抹点发油,那效果简直完美。
汉代伶玄撰写的《赵飞燕外传》中,揭秘了赵飞燕姐妹独特的护发配方。在油脂混合物中添加香料,目的是使干枯、分叉的头发焕发光泽。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提到的头油、桂花油、花露油等,都具有相似的功用。此外,芳官的护发清单中还有一种名为“鸡卵”的物品,在中药名目中,又叫鸡子白,就是生鸡蛋里的蛋清。鸡卵涂抹在头发上形成的膜,能起到保护头发的作用。
为了使洗完的头发香气宜人,古人也是煞费苦心。
《本草纲目》中记载:“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古人将兰蕙等香料放到油中浸渍,香料中的芳香物质渗透到油中,制成“香泽”,再涂抹于发丝,干枯的头发瞬间丝滑黑亮,还散发着迷人的清香。五代和凝的《宫词》中,“多把沈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一句,揭秘了更多制作香泽的香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
除了“浸泡法”,古人还会用火煎煮香料,让芳香物质更多地渗到油中。如梁简文帝《乐府》诗云“八月香油好煎泽”,诗中所煎的香油就是芝麻油。
经过层层的工序,古人才算完成了“沐”。怪不得,温庭筠有诗曰:“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一头刚出水的靓丽秀发,涂抹上香泽,盘成燕尾形拖在颈上,一阵微风吹起,头发随风飞扬,屡屡香气四溢在空中,那叫一个美艳动人……
(一言摘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 看展览”,本刊节选,Raven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