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力”也是一种能力

作者: 时间君

“普通力”也是一种能力0

《新华字典(第9版)》中有一个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在当年也许确实如此,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和“内卷”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不禁发出灵魂之问:“难道只有我是来人间凑数的吗?”

几年前,“成功学”席卷网络和书刊,成为新一波“财富密码”。而与“成功学”相对的,就是应运而生的“普通学”。豆瓣“普通学”小组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认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被教育如何努力追求成就,做个成功者,却鲜有人告诉我们,在此之前,如何接纳自我,做一个珍贵而快乐的普通人”。

在“普通学”小组,大家分享自己普通的生活和烦恼,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交流互助,让你我都能做一个珍贵而快乐的普通人,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做普通人的快乐。

“普通人”的“普通”是如何定义的呢?从智商等先天特征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身高、肺活量、智力水平、实际动手能力等都呈正态分布。满大街都是高学历的人?非也,从数据上看,“211”大学的录取比例为4.83%,而“985”大学的录取比例仅为1.69%。从财富角度看,现实可能更加残酷。根据帕累托法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二八定律”,在财富方面,80%的人都是普通人。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普通人都占大多数,但为什么我们时常会觉得“只有我是普通人”呢?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的是精致的“九宫格图”;打开某社交App,看到的是奢侈品牌产品的晒图;甚至在互联网匿名分享区,几乎“人均年薪百万”……互联网放大了个体“成功”的幸存者偏差,却让大多数的普通人无家可归。

没有人生来就将自己的梦想定义为做一个普通人。

《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是知府大人的孙子,3岁识千字,5岁背唐诗,7岁熟读“四书五经”。但他因屡试不中,25岁穷困潦倒,变卖祖产,在同福客栈当账房先生,被自己的老师评为“伤仲永”的一个经典案例。

“普通力”是一种在逆境中还能找到生活勇气的力量;“普通力”是指能够有普通的思维方式,凡事都能正常进行,比“攻击力”和“守备力”更重要。

(李君摘自微信公众号“豆瓣时间”,视觉中国供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