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分数,“语数外”还能给我们什么

作者: 古月(辑)

除了分数,“语数外”还能给我们什么0

我们究竟为什么学习语文

曾经有一则新闻,某企业为祝贺中国羽毛球队在东京奥运会取得佳绩制作了一幅海报,海报里竟然用了“铩羽归来,包揽金银”这样的祝贺语。“铩羽归来”意思是被摧落羽毛后逃回来,形容战场失利。用在这里,完全是把意思搞反了。这就是典型的语文能力缺失。

语文教育给我们的第一重要的能力,是严肃阅读。那些顺利进入名校的“高考胜出者”,不只是“优秀的考生”,而是在中学阶段就读了很多书,阅读和理解能力都很强。阅读某个文本,沉浸其中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愉悦并习得新知。这个过程,要有深度的专注力。

语文教育给我们的第二重要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在思维训练中掌握辨析与判断的方法。但你拿什么去“批判”呢?你自己的立场又是什么?建立批判性思维是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的,有了阅读形成的积累,见过了世面,开阔了眼界,我们才有站到更高处去“批判”的“本钱”。这是学习语文带给我们的。写作也是这样,能够发掘独到的角度,搭建饱满的结构,输出有效的论证,必须以批判性思维作为基础。

当然,语文教育给我们的最后一点重要的能力是写作。好的写作其实是文字和思想的输出。写不仅仅是写,而且是一个让思考变得清晰并稳固的过程。思维需要输出、驱动和整理,只有用词语写出来,才能反过来使思维更清晰。写作是培养自己形成常识感、逻辑性、修辞及说服力的过程,也能锻炼出一种对话和理性人格。

我们究竟为什么学习数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1637年,费马在阅读《算术》的拉丁文译本时,在书中写道:“不可能把一个正整数的三次方,分成两个正整数的三次方之和;不可能把一个正整数的四次方,分成两个正整数的四次方之和;对正整数的更高次幂也类似。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证明,但这个空格太小了,写不下。”这就是所谓的“费马大定理”。由于没有看到费马留下的奇妙证明,后来的人们在尝试证明它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代数数论、椭圆曲线理论等。而如果费马真的证明了这一定理,并把证明步骤留了下来,那么这些理论的发展进程就很可能会延缓。

在1742年的另一个故事中,哥德巴赫在写给欧拉的信里提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这就是所谓的“1+1”问题。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请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去世,欧拉也没能证明。直到200多年后,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或一个素数加上两个素数之积。这是对“哥德巴赫猜想”迄今为止最好的证明。

也许你会问,数学家为什么要努力解决这些看似不可解的问题,做好数学试卷不就可以了吗?

因为数学是科学描述和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和工具,是人类逻辑思维文明的重要体现。而这些问题是逻辑思维的标杆,解决它们就代表人类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就像登山爱好者攀登高峰一样。我们作为普通人,不需要苛求自己像数学家那样以解决数学难题为终身目标,但在接触、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了解到科学和逻辑的思维方式;也能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探究宇宙中最核心、最纯粹的奥秘,它和金钱无关,只关乎人类最深邃的精神世界。

我们究竟为什么学习外语

两只老鼠被猫追进了死胡同,鼠妈妈情急之下学了几声狗叫,很快把猫吓跑了。她看着猫飞奔的背影,对小老鼠感慨道:“这年头,会门外语就是好啊!”这当然是一个笑话,更不是我们学习外语的理由。

21世纪初,教育部决定自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至今已有20余年。但近年来,英语成为教育领域争议最大的学科。前有政协委员提议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而引发热议,后有“英语将退出小学舞台”的谣言不胫而走。在一些家长眼里,如果不是为了孩子将来出国,外语多少有些“学之无用,弃之可惜”。那么,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学习外语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麦克沃特在TED(技术、娱乐、设计)演讲中问道:“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新的语言?”他认为,对一种文化如果只是透过表面那一层面纱,是无法真正了解的,而语言是打开文化的钥匙,学外语则是理解和融入一种文化的珍贵门票。除此之外,语言本身也很有趣,当你学习语序不同的语言时,就像能感受到把薄荷涂在眼睛周围所产生的那种刺激。比如,柬埔寨语需要发出整整30个不同的元音,这些元音在柬埔寨人嘴里热烈地翻腾着,就像蜂巢里的蜜蜂一样,这是语言能够带给你的新鲜感。

作为一种世界通行的语言,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新闻、知识、技术甚至思想,都是用英语传播的。除非我们甘心做一个与世界脱节的人,否则英语的学习就仍然非常重要。学习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全方位开展,积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鬼鱼摘自《青年文摘·彩版》2022年第19期,橙子酱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