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七的“充电”人生
作者: 陈佳莉王十七平日里从来不需要闹钟。最多睡8个小时,他的“外挂心脏”就会“嘀嘀嘀”地叫醒他,提醒他该换电池了。慢慢地,属于他独特的生物钟形成,到点他自然就醒。否则,会出人命!
外表看来快性的沈阳汉子王十七,如果不撩起马甲,露出那根从身体里延伸出来的电线,以及兜里连接的电池,他跟常人无异。
“给大家看点儿好东西,这是中国第一批人工心脏。”在脱口秀舞台上,王十七一上台就从兜里掏出那块给心脏充电的电池。台下观众瞬间睁大了眼睛,收起笑容,捂住嘴,正准备被一段辛酸故事“捕获”。“放心,我不是带货的,这设备一般人也买不起。”他这句话紧接着就把大家逗乐了。
2019年,王十七换上人工心脏,从濒临死亡的“绝处”活了过来。他心脏的脉动被旋转的机械血泵所取代,两块电池和一根电线成了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属于他的“赛博朋克”时代正式开启。别人的一天是24小时,他的一天是电池待机时长组成的“8+8+8”。别人保命护体,他则是要保护好这套装备。有一次下地铁时,他的电线被别人的雨伞把儿勾住了,“这条命差点儿就交待了”。还有一次,他自驾车时下车匆忙,电线差点儿被安全带扯断。所以,天气再热,他都会穿一件马甲,小心翼翼地把电池和电线收好。
“你这种病很严重”
2007年,当数学老师的王十七参加学校运动会,两个学生打了起来,他冲过去制止,却一头栽倒在地上。
那次就医,是他第一次听说扩张心肌病。通俗来讲,这种病就相当于“心脏的癌症”。正常人心脏的射血值在50%~70%,他的只有35%左右,衰弱到带不动心室向动脉输出足够的血量。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心脏移植。
王十七整个人都蒙了。出了医院,他来到旁边的一家商场,坐在台阶上,看着旋转门发呆。“我当时就想,那么多来来往往的人都没事,为什么倒霉的是我?”

本来他也想遵医嘱认真吃药,调整作息,放慢生活脚步,不着急、不上火、不聚会、不运动,好好呵护这颗心脏。可小心翼翼地坚持了很久,他去医院复查,医生仍然皱着眉头跟他说:“你这种病很严重。”
什么效果都没有,他就很受挫。“看到身边的人都去享受生活,只有我躺在床上大把大把地吃药,关键是不管怎么努力,情况也没有变好,我就想,爱咋咋地吧!”他开始自暴自弃,还去滑雪,甚至在2012年参加沈阳马拉松,跑完了半程。
去跑步也并不完全为了赌气,用王十七的话说,他其实是在“享受运动后大汗淋漓的感觉,至少证明自己还活着”。
每次换季都是他最难熬的时候。比如10月初到11月末,王十七就像“生活在地狱里”,呼吸不畅,恶心呕吐,浑身一点劲儿也没有,有时坐着坐着,突然觉得像被人从后面拉了一把,一下子就栽倒了。
一边等死,一边攒钱“换心”,那些年,王十七能做的就这两件事。
医生告诉王十七,能给他提供可移植心脏的人必须和他的条件差不多:身高1.9米左右,A型血,最好是北方人,最好还要比他年轻一些。这些条件加起来,基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为了一线生机,王十七一边忍受着乏力和呼吸困难,一边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听完班主任讲数学老师的身体状况后,一个个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可到了第二天,该不交作业照样不交。他还要跟学生们“斗智斗勇”。
磁悬浮“心脏”
2019年8月,王十七病情恶化,每呼吸一次都很难受。就医后,从挂号到所有的检查,他基本一个人完成,连签字都是自己签的。后来,医院发病危通知书,要求必须叫家属来,他才给妈妈打了电话。
妈妈一进病房就怒气冲冲,说“难道你死了也不告诉我吗”,然后就摔门出去了。
“跟医生谈完,再回来时,她整个人就变了,像个小孩子一样,完全没了主意,问我‘该不该签字’。”那一瞬间,王十七觉得妈妈老了,经不起折腾了。
她用一种特别的语气对他说:“算妈求求你了,再问问北京那边的医生,看还有没有希望。”王十七一下子绷不住了,他说:“希望至少在我妈活着的时候,我也活着,不让她遭那种罪。”
当晚,王十七叫了救护车,直接去了北京。北京的医生给他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换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悬浮人工心脏。
因为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为了解除王十七的疑虑,研发者当着他的面,将一颗人工心脏摔到桌子上。无论怎么摔,它都会保持一个角度旋转。医生以事实证明,这种心脏的磁悬浮黏合力比金属的还要结实可靠。这个魔法一样的科技成果,让王十七看到了生的希望。他立马决定:做手术!
手术加上昏迷,他躺了两天才醒来。当时,护士正在通过鼻饲管给他喂早饭。由于声带在手术中受到损伤,他还不能发声,只觉得浑身别扭,微微抬起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身体。
那一幕让他终生难忘:胸口插了3根管子,用来排手术产生的积液,管子里还残留着血渍一样的东西;再往下看,肚子那里有一根连着心脏机器的电线;整个小臂被留置针扎得发青、发肿;脚上绑着一些胶带;几个用黑色马克笔标记的黑圈,不规则地分布在身体各处;身上涂满了黄色药水,已经晾干凝结在皮肤的褶皱里……
视线从千疮百孔的身体挪开,他望向天花板,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足足用了半天时间,他才接受这个现实。看他情绪低落,护士提议开一点窗透透气。ICU的窗户长年锁着,只有一小扇可以移动。当新鲜的、带着绿草清香的空气飘进来,王十七“复活”了。
生命开启“正计时”
“死”过一次的王十七发现,在生命的尽头,最让他遗憾的是,自己匆匆走过来,啥也没留下。接下来一年时间的卧床休养中,他反复琢磨,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段子,用脱口秀的形式表达出来。
王十七第一次接触线下脱口秀是在2017年。那次他本来是去参加一个开放麦活动,报名时却进错了页面,去了才发现是要上台讲段子的。
不出意料,他的现场发挥很糟糕,全程就像在给观众开家长会。他把课堂上那些调剂气氛的招数都使了出来,但台下观众没有任何反应。直到最后,他出了一道所谓的“小学数学题”——一个班60个人,会骑车的42个人、会游泳的44个人、会滑冰的48个人,问这3种运动都会的有多少人?现场一下子“炸”了。
那段时间,王十七的大部分脱口秀内容围绕着学生和课堂。手术之后,他开始讲自己的经历。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把自己悲惨的经历写进段子,还能让观众笑呢?
他第一次讲自己心脏的事,一点儿都不好笑。“前排观众用一张张苦瓜脸看着我,就好像我跟他们要钱都比要笑声容易。”
参加脱口秀大会,名次、淘汰、流量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跟其他演员的动机不一样,他只是想讲讲自己的故事。
节目播出后,媒体跟进报道,“没有心跳”的王十七成了一名“网红”。以前的学生突然从电视中看到了他,发来信息:“老师,您太牛了!”还有一次线下演出结束,前排一位观众带着10岁左右的孩子凑了过来说:“王老师,您还记得我吗?以前我上过您的数学课。”在这些学生眼中,王十七已经从数学老师变成“人生导师”。
现在,带着这颗“人工心脏”,王十七有很多“大忌”:不能靠近电磁炉,不能走地铁安检门,不能游泳,不能熬夜,不能光膀子……每当被这些规矩“束缚”得烦了,他就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能自由呼吸的代价,值得!
王十七的愿望是“做一个正常人”。他每天快走5公里,每周骑一次山地自行车,一边保养一边锻炼。“以前的生命是倒计时,现在是‘正计时’,每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了一天。”
(萌芽摘自《环球人物》202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