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快乐考古人
作者: 朵朵编辑部黄金面具、青铜人像、玉璧……仿佛一夜之间,三星堆遗址成了“网红”,被人们津津乐道。看着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有人戏称考古就是“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挖出什么,但又知道必然会挖出点什么。因此,很多人对考古这个职业抱有很多浪漫的幻想。其实,这只是考古的冰山一角。
另类的工作方式——他们是快乐的考古人
在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开头,入目便是考古人奇怪的工作姿势——趴着上班。
年轻的考古人正趴在升降板上,齐心协力地提取青铜大口尊。这是一件中原常见的青铜酒器,因为口沿倒切在土里,扶它出来并不容易。大家不仅要趴着工作,还要研究让这件大口尊以什么样的姿态出来。缠纱布,吊牵引……考古也是一个力气活!
一直趴着工作,腰会罢工,眼睛会提意见,腿疼也会来凑热闹。所以,干了一天活的赵昊,总是在“痛苦”中结束工作。
在“坑外”的乔钢,他的工作内容朴实无华,不是拿着棍子画线,就是拿着探铲寻找。这些工作看起来轻松,大脑却从没有停歇。
但有意思的是,赵昊和乔钢互相“瞧不上”对方的工作。乔钢这样说赵昊:“在里面,你挖出来的东西全是好东西,但是相对来讲,工作比较简单。”赵昊却说:“乔钢那边,没有大建筑,很多都是靠想象的。”
为了更快乐地工作,他们还会根据情况进行发明创造,如赵昊团队的何晓歌,因为发掘时长期保持跪趴的姿势,便有了考古人的职业病。
拒绝休息的她,为了避免起身时出现跪姿,便像圆规一样把自己撑起来:单腿支撑,画圆起立,这样可以避免膝盖再次受伤。
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年轻的所长冉宏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给自己“找乐子”——因为经常照顾附近的小野猫,他被冠名为“三星堆动物园唯一指定园长”。
这一件件不轻松的事情,是考古人的日常,但因为热爱,他们成了最快乐的“打工人”。
意气风发的少年,为这份“古老”的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考古现场并不是只有工作,工作地点在田野的王瑞,还会把“美食”带到挖掘现场。
王瑞的“下属”是附近的村民,他们每天都会在这个范围细细地挖土。在这里,挖土不能大刀阔斧,而必须小心翼翼,每一块石头都不能放过。因为即使一块小小的石头,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王瑞在忙碌之余,会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块紫薯吃起来。不吃早饭,似乎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年轻的考古人也不例外。所以在11点多饿了的时候,王瑞便会啃“干粮”。
当坑里什么都没有挖出来时,王瑞没有失落太久,而是开始发挥想象,感叹当时盗墓的人“应该感觉陶片太多便放弃了”,吐槽他们“实在是不努力,半途而废”。
至于是半途而废,还是有了更好的选择,也许还需要继续挖下去,古蜀人才会告诉我们答案。
王瑞不是唯一一个面对结果吐露奇奇怪怪想法的人。
三星堆最年轻的“坑长”许丹阳曾发掘出一个奇怪的墓:墓中空空荡荡,放着一大一小两块石头。他们便围着这个“小破墓”,讨论起里面的这两块石头代表的是什么,还大胆想象,说这可能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掉了”,所以“葬”在了这里。
年轻的考古人让考古变得生动有趣,他们虽然做着古老的事情,却依然是时代的“弄潮儿”。
真实的考古,有你从未想象过的枯燥与艰难
就算年轻的考古人充满活力,投身考古这份事业,便要守得住寂寞。这份寂寞,可能来自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孤独,还可能来自努力后的一无所获。
赵昊说,自己和队员一开始很乐观,从3月开始工作,计划到8月便把整个器物的堆积层清理干净。结果把灰烬层清理完,时间就来到了8月,而下面还有好几层象牙需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来清理。本来想挖出奇迹的考古人,却用一年的时间在做清理。这份来自时间的寂寞,不是谁都能战胜的。
还有负责野外挖掘的傅悦,在她负责的工地上出现了一段城墙遗址时,她的考古工作便陷入困境。
她不愿意错过一丝可能,也不愿意有一点点的将就,就这样,较真儿的傅悦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念,差点“粘”在了小方坑里。
这并不是重点,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脆弱的城墙遗址更加脆弱,这让傅悦的心情极度沉重:“看着我的那个墙,看着我的那个壁,看着它要塌了,看着它已经塌了,看着它我边刮它还在边塌的时候……我可以不畏困难,但总会出现无能为力的事情。”
这样的寂寞,是野外考古人不可避免会遭遇的。大雨和日晒,都可能会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考古人要做的,便是压住心中的难受和失落,继续奋战,哪怕从头再来。
在《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中,还出现了一位年长的考古工作者,那就是已经73岁的曾大爷。
曾大爷看上去很开朗,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哈哈大笑起来;吃饭的时候,会和妻子聊天;休息的时候,会打一圈麻将。事实上,他用一生书写着考古人的坚守。
他的工作充满寂寞。负责修陶的他,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工作。和他年龄相近的人,陆陆续续都已经退休。现在他最大的心愿,便是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他,只要他肯学,只要他肯钻。”
但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学手艺是一方面,耐得住寂寞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有网友说:“考古人的日常——间歇性惊喜,持续性奔波,没有坚定的热爱干不了。”
余秋雨曾把考古比作“回乡”“探家”,用拾来的碎片,拼凑出伟大而耀眼的中华文明5000年。
我们平日看见的,是那些惊世瑰宝、文物典籍……我们看不见的,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坚守一生的考古人。
(一羊摘自微信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