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内心戏”束缚你的成长

作者: 陶瓷兔子

别让“内心戏”束缚你的成长0

我在地铁上旁观了一对母女吵架,觉得蛮好玩儿的。

小姑娘大概上高中的模样,正拿着手机刷新闻,忽然伸手戳了戳眯着眼睛打盹的母亲,紧张兮兮地说:“妈,您看,新闻上说有一家人因为吃了泡得太久的木耳住院了,您以后千万别再把木耳泡那么久了,太危险了。”

做母亲的撇撇嘴:“别信这些有的没的,我做了这么多年木耳,都是这样吃的,你还不是好好长大了。”

“昨天的凉拌木耳……您不会也泡了好几天吧?”

“是又怎么样?我做了这么多年饭了,还要你教我?我是你妈,能害你吗?”

“以后咱们就现吃现泡吧,您这种做法不安全。”女孩坚持。

“就你能是不是!”女孩话音未落就被母亲打断。

“你做过饭吗?长到十几岁,厨房都没下过一次,还在这儿挑拣我的不是,有本事你以后别吃我做的菜。”

“我天天下班累得要死,还要给你做饭,你不领情就算了,还教训起我来了,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哪儿去了?小没良心的,跟你爸一模一样。”

女孩在母亲的怒火和抱怨中败下阵来,草草嘟哝了一句“我不是这个意思”就转过头去,脸上也有愠色。直到下车,母女俩都没再说过一句话。

有次聚会,一位女友讲起自己的童年往事,竟差点掉下泪来。

她小时候,家里有段时间出了意外,欠了很多钱,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还钱,而还在上小学的她,特别想要一个跟同桌一样的新款书包。

她软磨硬泡了很久,母亲才答应,只要她期末考试考到年级第一,就给她买新书包。

说这话的时候,她排在班里的十名开外。对新书包的渴望让她忽然爱上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居然真的考了年级第一名。

她兴奋地把奖状拿回家讨要新书包的时候,却只听到了一声无奈的叹息:“昨天刚还了一笔钱,等我有钱了就给你买。”

这个书包,从她八岁欠到十八岁,再到二十八岁,即使后来家境好转,也没有人再想起来。

她有次回家偶然跟父母提起:“我小时候,你们忽悠我说考年级第一名就给我买书包,结果一直都没给我买,我失望了好久呢。”

不过一句笑言,却惹得父亲勃然大怒。

“那时候我跟你妈一天打三份工供你上学,你问过我们有多辛苦吗?一个书包你记这么久,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事,你怎么不说?”

她刚解释了几句,母亲就眼泪汪汪地跟着数落她:“我当时不那么说,你能努力学习吗?你后来能上大学吗?当年家里有什么好的都紧着你先吃、先用,你怎么能这么说……”

她那天几乎是从家里逃出来的,如今提起这件事,依然红了眼眶:“我根本就不是在翻旧账指责他们,他们把我想成什么人了?我在他们心里真的这么没良心吗?不过是想好好说句话,怎么就那么难?”

看似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对话,其实对话的双方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习惯了活在“内心戏”之中的人,往往特别容易陷入防御性倾听。

他们往往会给自己预设一个自我保护的立场,比如“她是在挑衅”或者“他可能是故意要激怒我”,使得所有后续的对话都像不受控制的小磁针,纷纷向自己预设的立场靠拢。

在这样的对话中,并没有“你”和“我”,有的只是一个人和他的“内心戏”。

当地铁上的那个小姑娘说“您这种做法不安全”时,她的母亲听到的却是“你是错的”。

当我的这位朋友讲起“我失望了好久”时,她的父母听到的却是“你们真是不负责任”。

一个在讲事实,一个在讲道理。

一个满怀怒气,一个满腹委屈。

更糟糕的是,习惯于防御性倾听的人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模式出了问题,当你告诉他“是你想多了”“我没有这个意思”时,他们反而会更加生气。

如果你不得不跟这一类人打交道,最好的方法不是讲道理,而是找到并且避开他们的雷区。

知道对方特别在意对错,就不要用“你应该”“你最好”这样的句式,可以尝试更委婉的聊天方式,比如:“我知道一个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防御型的人只是固执,但并不傻,只要不被踩到雷区,他们便有足够的理智来思考和吸收你讲的这件事,而不是急于证明“你是错的,我才对”。

如果你是防御型的人,不妨尝试主动跟对方确认他的想法,多采用“你的意思是……吗”和“你是不是想说……”这样的句式,来弄清对方的真实想法。

别让“内心戏”成为束缚你人生的茧房。

人生只有一次,别拧巴,好好活。

(夏荷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成熟》一书,习k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