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不在意”的力量
作者: 王萌学生时代,有一个魔咒始终牢牢锁在我的头顶,就是每年年底,我一定会摔一跤。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魔咒从未失灵,还总是出其不意,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虽迟必到”。大二那年冬天,我以为自己可以平稳度过,谁知在12月31日在平坦的大马路上摔了个“狗啃泥”,还蹭破了厚外套下的牛仔裤。高三那年的冬天,一个睡过头的清晨,我急着往学校跑,没想到一出家门就被挡车器绊倒,两个膝盖的淤青用了整整3个月才完全消散。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在一个下雪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居然被脚底打滑的好朋友一脚踹倒,直直地跪在了雪地里。
那个“每年必摔一跤”的魔咒,我越在乎它,它就越玄乎。我不懂它为什么总是发生在冬天,发生在一年将尽之际;我更不懂为什么自己总一次又一次地摔得很惨,还偏偏在众目睽睽之下……以至于学生时代的每个冬天,最让我头疼的除了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还有“今年的这一跤到底什么时候会来”的困惑。直到这一跤终于“造访”,我才得以松一口气,在心里默默感慨,总算又渡了一劫——虽然这渡劫的方式着实不太体面。
这种状况持续到我研究生毕业的前一年才有所改观。那段日子,我在读文献、写论文、找工作中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毕业带来的种种琐事,早已忘了摔跤这茬事儿,直到进入新的一年才发现,那个冬天,我竟然没有摔跤。就这样,长期困扰我的问题突然毫无征兆地土崩瓦解。更神奇的是,自那之后,我确实摔得少了。倒不是因为身体的平衡能力有所提升,而是摔跤这件事不再集中发生在年底。此外,我还在无意间明白了一个道理:一直以来,摔跤这个魔咒,不是它不“放过”我,而是我没有“放过”它。
从我将摔跤这件事妖魔化开始,它的魔性便逐渐体现,甚至成为一种心理暗示。过去我一味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尽量不摔跤这件事上,不停地提醒自己要小心再小心,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我完全可以不用那么在意它。毕竟生活中的跌跌撞撞、磕磕绊绊,本身就不可避免。
后来,我开始拥抱甚至享受这种“不在意”带来的改变,那个魔咒也逐渐淡出我的生活。我还将这种“不在意”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场合,效果喜人。我不仅摔得少了,就连自己时刻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从前逢考试必出现的紧张与不安,看到师长时的畏首畏尾,以及与同学相处时敏感脆弱的小心思都慢慢不见了,我逐渐实现自洽。
这一切都是从我学会“不在意”开始的。
如今,再想起从前那个与摔跤有关的魔咒,它不但不像从前那样面目可憎,反而时常被我拿来自我调侃。
青春是一阵风,很多曾经格外重视的事情,等你不在意的时候,它也就渐渐随风而去了。不必担心,它们终将随风而去。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