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姑娘
作者: 树知许刚进大学的那一天,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宿舍,盼望着抛弃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在小地方待了18年的我,对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既好奇又不敢接近,感觉自己不配,但是又想让自己配得上。或许是受这种心理的影响,我差不多活成了舍友的“跟班”。
舍友的处事方式远超出我的认知。大约是家境很好,舍友给班上同学随手送出的都是从国外代购的昂贵化妆品。我一方面害怕自己收不到舍友的礼物,显得我不合群;另一方面又害怕收到礼物,因为我既不化妆,又要寻找等价的东西回给她,以免欠人情。
校内的奶茶店有优惠活动,舍友想找人拼单,便来寻我。我其实并没有多么想喝,但是又暗示自己喝一杯也没事,便装作若无其事地换掉拖鞋跟着舍友去店里拿奶茶。当她坐在椅子上让我去排队时,我想着她买我拿是很合理的,就自然地上前去了。店员很忙,排队的人也很多,我报了好几次号码都没拿到奶茶,舍友极不耐烦地指责我速度太慢。
有一次我一时兴起,想找人拼三人份的汉堡套餐,先找了认识的朋友,再找了熟识的同学,最后才找了舍友。这种潜意识的排名暗暗地点醒了我,我也自然平静地接受了舍友无数次的嫌弃与拒绝。
我时常以为是自己的忌妒心理在作怪,可是舍友的处事方式确实总让我觉得不舒服。朋友建议我转宿舍,我犹豫了很久,最终实在受不了活得越来越奇怪的自己,还是找辅导员换了一间宿舍。
新舍友和我并没有一见如故,但是我们意外地聊得来。我的分享欲复苏。我这才想起,曾经的我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做各种琐碎事情的人,却一度深陷消费主义的沼泽,被负面情绪束缚住双手双脚。好在陷得不深,我的自救意识推动着我缓慢地爬了出来。
我不再着眼于物欲,也终于能够体悟新舍友分享给我的一个词——“配得感”。这个词的意思是,坚信自己能够得到或配得上某些东西。我学着改掉扎根在潜意识里的自我否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切实所需,给自己更多积极的鼓励和心理暗示。
想起邓紫棋的歌:“差不多的姑娘/追逐差不多的漂亮/她们差不多的愿望/牵着她们鼻子方向……差不多的你/差不多的我/差不多的她/差不多的傻/听着差不多的废话。”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差不多姑娘。
我曾经被虚荣、自卑捆绑,人生一度和着歌的旋律接着唱:“差不多姑娘/都土生土长/在有毒的土壤/差不多都曾对镜子里的自己失望/差不多都遗忘/没有武装的模样/这差不多的症状夸张。”
幸好,我终于走出“差不多”的迷雾,没有随波逐流,顺利躲开了糖衣炮弹,拯救了自己。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