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心里有一声咆哮

作者: 顾贞观

《雄狮少年》:心里有一声咆哮0

《雄狮少年》是一部质量过硬的影片,也是一部带来了新意的影片。

“少年的梦想与成长”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但在《雄狮少年》中,这一话题与传统舞狮文化及现实主义题材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惊喜与感动。

“舞狮”写意

舞狮,是贯穿《雄狮少年》全片的意象与叙事背景,故事开篇便以水墨画的形式讲述了南北舞狮的历史文化。在主角阿娟、阿猫、阿狗学习舞狮的过程中,广州舞狮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也被一一演绎。

可以说,《雄狮少年》对舞狮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是翔实的,更为关键的是,舞狮与少年的成长几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与舞狮少女在木棉树下的一次邂逅,让少年阿娟与舞狮结缘。面对瘦小、孱弱、被欺凌时唯唯诺诺的阿娟,舞狮少女将手中的狮头赠予了他,并问道:“你有没有听见,心里有一声咆哮?”

对于舞狮少女口中的“咆哮”,阿娟最初是懵懂的,他只是将参加舞狮大赛视作与父母相聚的机会。直到阿娟被高大强壮的舞狮者打趴在地、被同龄的舞狮队员踢下梅花桩、被建筑工地的钢筋混凝土压住脊梁,他才一步步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咆哮”:那是对命运的不甘,是对现实的反抗,也是对梦想的追逐。

在决定从广州前往上海的前夜,蜷曲在“下下铺”的阿娟拿起了那个安静待在角落里的狮头,来到空阔的天台独自舞狮。这时,舞狮已经成为阿娟的精神力量,“废柴少年”的心中,此刻也有了那一声未宣泄出的咆哮和想要成为雄狮的野心。

而舞狮对阿娟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最终的舞狮比赛中,阿娟在众人惊讶的眼神中,拖着受伤的脚跃向了梅花桩前的擎天柱——那座无数舞狮人不曾翻越的高山。在最后的镜头里,阿娟从空中跌落至水中,但他那个半边残缺的狮头,却威风凛凛地挂在了擎天柱上。

阿娟成功跳上擎天柱了吗?电影并没有直接呈现,但成功与否,对阿娟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在回忆镜头中,年幼的阿娟与父母一同去看舞狮,当他问父亲“人们为何要舞狮”时,父亲回答说,“古时人们用舞狮吓跑凶猛的怪兽,也是为了驱散自己内心的恐惧”,这句话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找出舞狮这样一个可以容纳故事的意象并非难事,真正有难度的是让这一意象与故事的主题水乳交融,达到化境。幸运的是,《雄狮少年》做到了,它把“舞狮”和“少年的梦想与成长”顺理成章地交织在了一起。

《雄狮少年》虽站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但它讲述的故事,聚焦的其实是当下的社会与现实。

童话与写实

电影里的阿娟,有着大众再熟悉不过的身份——留守儿童。

他在小镇与爷爷相依为命,他的父母则远在繁华的广州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春节万家灯火亮起时,相隔千里的阿娟与父母守在电话的两端,啃着馒头的父亲告诉阿娟“工地的年夜饭可丰盛了”,阿娟在电话里告知父母“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

阿娟无疑是当下无数留守儿童的缩影,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真实且令人心疼。

当父亲在工地遭遇意外,不幸成为植物人后,难以接受现实的阿娟抱头痛哭。在曾经留守的日子里,他许愿“希望父母早日回归”。意外的发生,令他怀疑“自己许愿许得不够完整”,没有许愿“要父母平平安安地回来”,才会导致如今的结果。

乍看,《雄狮少年》的故事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少年们成功逆袭,一腔热血终被见证;咸鱼强借着这些少年实现了自己翻身的夙愿;阿娟的父亲等到了一个奇迹,从沉睡中苏醒……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了大团圆的结局。

但故事并没有止步于此,现实,才是《雄狮少年》真正的底色。舞狮大赛并没有改变阿娟的命运,他还是从广州去了上海,为了“不知道还缺多少”的钱打拼。创造奇迹之后,阿娟再度归于平凡。

现实绝非童话,但《雄狮少年》的结局也并不沉重。

经历了擎天柱一跃的阿娟已经驱散了内心的恐惧,不再迷惘,成为真正“看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他或许不会再继续舞狮,但那个挂在床头的狮头始终陪伴着他,也一直提醒着他要如狮子般前行。

《雄狮少年》:心里有一声咆哮1

走出“神话”

或许,《雄狮少年》并不是完美的。但对国产动漫作品来说,《雄狮少年》注定会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因为它是具有新意的存在,所谓新意,指的不仅是它取材于舞狮这一传统文化,也指它对当下社会与现实的关注。

聚焦当下社会,以现实为内核的作品,为国漫带来的意义或许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近几年,大银幕上的国漫作品中,神话故事占领了高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姜子牙》等诚意之作,在口碑与票房上取得了双赢,但如果我们的国漫一直固守神话故事,从长远来看并非一件好事。

聚焦点过于集中,市场不仅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创作者也很容易走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转换思路,也需要有一个新的模板来参考,而《雄狮少年》,或许将完成这一使命。

(海鱼摘自企鹅号“镜象娱乐”)

上一篇: 山丘
下一篇: 幻想的文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