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食记

作者: 一只巷

藏食记0

提及高中时代的夏天,我的记忆中只有梧桐树上的蝉鸣,被汗水浸湿的衣裳和油光可鉴的头发。

我的高中生活三点一线,每天都在宿舍、教学楼、食堂之间奔波。高中生尤其是住校生,衣服需要一天一换。稍微不拘小节者,两天一换已是最低限度了,不然用不了一晚,身上便有难以忍受的黏腻之感。所以在夏天,一下课,同学们不是溜到食堂,就是跑到寝室去冲凉。想同时完成吃饭和洗澡,时间非常紧张,动作稍微慢些就会迟到。

于是乎,西点房应运而生。

与食堂不同的是,西点房卖的大部分是诸如鸡肉卷、汉堡、薯塔、烤肠、鸡块等看起来不那么健康的速食。相对较为健康的也不过是糯米鸡、煮糯玉米、茶叶蛋、枣糕、包子、饺子等。但对赶着回宿舍冲凉而吃不上一口正经饭的同学来说,西点房就是他们的救星。

我偏爱那荷叶包着的糯米鸡。一层层拨开早已被蒸得疲软的叶子,便可看到香软的糯米被浓郁的汤汁包裹着,偶尔咬到一口鸡肉,幸福感油然而生。枣糕有三种口味——玉米、紫薯和红枣。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我心里不分高下。它们松软且香甜,略微有些粘牙但一点也不腻。咬一口热乎乎的食物,感受着它们在手心微微发烫的温度,学习的疲惫感便稍有缓解。这一切都是便利店又贵又冷的零食所不能给予的。

每每临近饭点,总会有同学悄悄地抬起脑袋,或是看一眼教室墙上的时钟,或是扫一眼手腕上的表。此刻,他们的肚子早已咕咕叫个不停。五分钟,两分钟,一分钟,焦急的等待只盼着一声下课铃响。

回宿舍的路上,西点房是必经之路。总能看到不少同学正犹犹豫豫地选着,也有同学早已决定自己想吃什么,便目标明确地直奔这些食物的区域,让阿姨包起来再往宿舍赶。两三分钟的事倒是为冲凉节约出不少的时间。

我们学校在南方,蟑螂、蚊虫随处可见。学校严禁学生将食物带回教室或宿舍,更不用说在路上边走边吃了,这实在是有损校貌。渐渐地,值班的阿姨、检查纪律的同学开始警觉起来。下课期间,经常能看到他们身穿红色的工作服,笔直地站在回宿舍的路上,冷峻的目光时不时扫向过往学生的手,颇有几分压迫感。偶尔见他们揪出几个企图蒙混过关的“幸运儿”,“幸运儿”愁眉苦脸,却无可奈何。规矩就是规矩,情理是讲不得的,他们只得与食物依依不舍地说再见。

久而久之,带饭这件事,就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地步。有人将食物藏在袖子里,有人放在帆布包里,有人用雨伞等物品遮挡着……一群人气势汹汹地冲出教室,冲到西点房,又风驰电掣地从西点房赶向寝室。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如同被蒙上了一层无形的咒语,这便是所谓的藏食了。

那些揣着食物成功逃离阿姨或纪律组视线的人,便能在匆忙中将这一顿饭解决。若是不早点抽空吃完,等会儿万一控制不好冲凉的时间,又要饿着肚子上课。饿一顿问题不大,但眼冒金星地做题总是令人难受的。思想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肚子却早已飘向了食堂和西点房的方向……对我们来说,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饭点和晚自习结束。在高压环境下,食物绝对算得上一份宝贵的慰藉。

起初,同学们难免有些惶恐,生怕被抓个正着,陷入尴尬的境地。久而久之,对这套操作,大家渐渐熟练起来,面对阿姨和纪律组的审视,早已面不改色,仿佛手中当真“空无一物”,淡定从容地跨入宿舍的大门。尚有余温的食物依然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心里不禁窃喜,又胜利了一回。

记得有一次回宿舍,前面的同学走得太急,我努力想追上他的脚步。突然,怀里的糯米鸡“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那一刻,流动的空气如同被瞬间冻结,时间凝固,我被尴尬包裹着。与纪律组的同学面面相觑后,我弯腰将糯米鸡捡起,向他投去一个诚恳的眼神。想必已经习惯了大家这样的行径,他默默将眼睛移开,望向了别处。我强忍着笑意,将糯米鸡奉若珍宝般藏在衣服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又继续旁若无人地赶路。回到寝室后我才发现,糯米鸡的包装破损了一点,但至少我的晚餐保住了。我松了一口气,麻利地咬了一口糯米鸡,又将头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厚厚的书堆中。

高中时代,藏食成为我们心照不宣的秘密。虽然毕业已久,但我依然记得那一天揣在怀里的糯米鸡的温度。滚烫的是糯米鸡,永远滚烫的是我的青春。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