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抢劫为什么要扯上骷髅旗

作者: 岑嵘

海盗抢劫为什么要扯上骷髅旗0

17世纪的某一天,一艘商船满载货物在茫茫大海上颠簸航行,船长站在瞭望台上,用单筒望远镜看着远方。突然,一面骷髅旗闯入了他的视线,船长惊慌大叫:“不好,海盗……”

在电影《加勒比海盗》中,无论是杰克船长还是巴博萨船长,在海上抢劫时都要升起骷髅旗。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难道他们不怕“猎物”看到骷髅旗而逃跑吗?

彼得·里森在他的著作《海盗经济学》中仔细研究了这个问题。该书英文版的书名是The Invisible Hook(《看不见的钩子》)。里森认为,人类商业社会普遍受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支配,而在海盗社会中,这个经济规律同样适用,于是作者形象地将其比喻成“看不见的钩子”。

里森认为,海盗同样也会考虑投资学的“风险报酬率”,因此当他们物色到“猎物”后,要做好两件事:其一,别让到嘴的鸭子飞了;其二,尽量不要动用武力,尤其是不要用开炮解决问题。

“猎物”逃之夭夭,抢劫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肯定犯不着。但如果动武,就互有伤亡,严重到开炮互轰,那会使这票生意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货物可能受损甚至沉入大海,搞不好海盗船也会沉没,这就造成经济学家所说的“盈利损耗”。

悬挂骷髅旗是向要掠夺的商船发出这样的信号:一群凶残无比的悍匪就要来占领你们的船了,与其徒劳抵抗,不如乖乖交出你们的货物。

为了鼓励投降,海盗会对不肯投降的商船使用暴力,并适时透露一些消息给报社,让那些血腥十足而又言过其实的细节公开发表;而对于合作的船长和船员,海盗一律优待,而且给予物质奖励,目的是希望劫后余生的船员,把海盗越货不杀人的“事迹”广为传播。

海盗希望传播自己的凶残形象,但是大多数抢劫和绑架事件是以谈判结束的。比起杀人,海盗更喜欢商业谈判。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1575年至1739年间,北非海盗与代表西班牙家庭的僧侣之间,发生过一万多次谈判,僧侣通过延长谈判时间,成功地减少了赎金。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对现代索马里海盗活动的调查发现,在谈判策略中,索马里海盗喜欢装“老练”(再不给钱,马上喂鲨鱼,我们可是杀人如麻的悍匪),而船主则会“哭穷”(大哥,别这样,我们也是穷打工的)。

事实上,海盗船长也不像影视作品中的那么独断专横。资深记者科林·伍达德写过一本名为《海盗共和国》的书,他说:“17、18世纪是海盗的全盛时期,所有的海盗船都有明文契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船长都是海员们一人一票选举出来的。如果一个船长在运用船员所赋予的权力时稍微有点过界,那船员就会迅速地罢免他,同时选出新的船长。”

18世纪的海盗头目萨姆·贝拉米曾说:“在不损害我们利益的前提下,我蔑视一切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通过骷髅旗向潜在目标表明身份,其目的就是阻止流血战斗,避免给海盗自身及无辜商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那么挂起骷髅旗会不会使“猎物”逃走呢?海盗船通常是在发现目标后才扯起骷髅旗的,而17、18世纪的海盗船无论在风帆上还是武器上,都比商船优越。所以海盗确定“猎物”逃不出手掌心后,才敢大摇大摆地挂起骷髅旗。

因此,海盗认为最佳劫掠策略是虚张声势。换句话说,扯起骷髅旗是实用又狡猾的理性商业行为。

(梁国摘自《深圳商报》,视觉中国供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