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悲伤的音乐听起来更有感觉

作者: 阿信

为什么悲伤的音乐听起来更有感觉0

为什么你喜欢悲伤的音乐?

为什么你总在阴沉的雨天得到安慰或灵感?

为什么你对音乐、艺术、自然和美有强烈的反应?

这些都让你的人生底色中多了一抹“忧郁”。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哲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的性格通常比较忧郁?

这种“忧郁”使得他们对时间流逝和周遭事物的感知异常敏感,内心充满渴望又饱含辛酸和悲伤,这种看似有些矛盾的状态,被苏珊·凯恩在TED演讲《悲伤歌曲和雨天的隐藏力量》中概括为“苦乐参半”。

苦乐参半,是一种心态。

如神话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所说,我们应该努力“快乐地生活在充满悲伤的世界”。

这句话不是让我们强颜欢笑,也不是让我们消极麻木地面对痛苦,而是旨在告诉我们,生活不会一直甜,也不会一直苦,我们要用“苦乐参半”的心态,来面对悲剧和人生的无常,去包容这个有着痛苦、不公、委屈的世界。

苦乐参半,是一种存在方式。

中国的古诗词中早就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类就是以这种“苦乐参半”的方式延续发展至今,有着光明与黑暗、出生与死亡、悲与喜,而这些“永远是相生相伴、并行而存的”。

苦乐参半,是一种力量。

苏珊·凯恩在其新书《苦乐参半》中写道,“苦乐参半”是“秘密力量的源泉”,它有着“对交融的渴望,对归属的期待”。

正是因为这样,贝多芬才创作出了传世名作《月光奏鸣曲》,莎士比亚才创作出了经典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达尔文才写出了进化论奠基著作之一的《人类的由来》。

苦乐参半给我们带来将痛苦转化为创造力、自我超越和爱的力量。

(白丁儒摘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本刊节选,视觉中国供图)

上一篇: 为所有人保守一个秘密
下一篇: 无塑时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