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怎么嗅蔷薇
作者: 陈无用小时候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的什么忘记了,但标题我印象特别深刻:《把海水倒进杯子》。当时我们写文章的风格还是“记一件有趣的事”之类的,这种标题对我的冲击可想而知。
后来再次受到震撼是读余光中老师翻译的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更广为人知的译法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清楚这种文字技法的秘密,那就是“极致对立”。中国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也是这个意思。
比如我很喜欢诗人海子,他的诗里就充满了这种对立美学:
海湾/蓝色的手掌/睡满了沉船和岛屿(《海上婚礼》)
在众人的脊背上/看出了水涨潮,看到了黄河波浪(《哑脊背》)
寥寥几句就把宏观与微观、伟大与渺小、虚与实、动与静、刚与柔都囊括进来,对立的美感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如果文字兼具视觉冲击和精妙哲思,那就是妥妥的佳句了。要是再有运气的加持,大概率会成为流行语。“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春风十里,不如你”都有以上的特点。为什么这样的句子会给人温柔一击?因为人性本来就是矛盾、对立,却又高度一致的。
苏东坡问“明月几时有”,也感“缺月挂疏桐”;柳永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吟“钱塘自古繁华”。某人平时很内向,碰到对味的人却口若悬河。这种人性的矛盾和张力,都可以在创作中通过“极致对立”的手法展现出来,于是,一个有冲击力的作品诞生了。
在文案创作上,央视纪录片是高手。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片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小舌尖,不仅能品尝千家万户的餐桌美食,更能品味中国味道,感受大江南北千差万别的饮食文化,以及散落在时光长河里的东方生活美学。它的海报也很好地演绎了这种对立美:筷子夹起一块五花肉,肉上的纹理分明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山水;一卷竹简翻开,字里行间都是广袤的农田,隐有农夫耕作其间。
再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从礼玉到佩玉,我们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当我们的目光遇见这些人像,就注定这是一场属于整个星球的相遇”。
“极致对立”写法的精髓在于:有气势磅礴的大词,必有纤毫毕现的小语作补充;有大江大河的胸襟,必有划桨击水的细节证明其真实性。
现在,假设你要为一个牛肉面的品牌写文案,品牌方想让人觉得这不只是一碗面。你会怎么写呢?
结合对立的技法,我们可以把万千气象纳入其中,让人觉得这不仅是一碗面。
写面,可以是“河西走廊的风沙,塞上江南的水土,碰撞出这口面的弹牙劲道”。写汤,可以是“把奔腾的黄河,熬成一锅咕噜咕噜的大骨汤”。再加入历史,“一根面能拉多长,拉开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看看就知道了”。
要想写文章高而有底、大而不空,关键在于宏观的东西要有微小的细节,呈现感官上的极致对比:有冲击力,但也真实可信,不会让人觉得你在吹牛。
(二月摘自微信公众号“陈无用”,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