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上,不要相信天才之说
作者: 徐则臣我是从大一开始写小说的,那时十八九岁,写作完全是因为爱好。进了中文系,阅读文学作品和文学写作开始变成我的主业。从那个时候起,我才觉得我应该当一个作家。然后我就开始认认真真地按照我理解中的作家的要求,去阅读和写作了。
在真正想当作家时,我才发现自己不会编故事。别人的故事都写得曲折离奇很好看,但为什么到自己手里,就平平淡淡出去了?我开始找方法训练自己。有一两年的时间,我只练编故事。接着又觉得自己语言不行,结构不行,表达的深度不够……总之什么都不太行。
我就在想,别的作家刚开始写作时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于是我就到图书馆去,找别的作家最早发表的作品来读。
我特别喜欢苏童老师的小说。所以我就在想,他刚开始写作时,作品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跑到图书馆过期期刊室,把他刚开始写作时的作品全给找出来。很多作品因为发表得比较早,而且是习作,苏童老师没有将其收入自己的文集,我把那些小说全找出来读完了。多年以后我见到苏童老师时,跟他开玩笑:“我看过以后就放心了。”你看,我们仰望的大作家,他最早的一些习作也并不像后来的那么完美。
也就是说,就像人学走路一样,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从爬开始,到站起来踉踉跄跄能走几步,走得顺当了,再由走到健步如飞,最后跑起来……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谁也违背不了。所以在写作这个行当里,天才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是诗,我们更不要相信什么天才之说。
那些年,我用很多大作家的成长经历来激励自己。
比如,寻找我喜欢的那种语言;比如,练习编故事;比如,尝试把自己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想法通过形象的方式渗透到小说中;比如,在作品中与前辈作家、经典作品,乃至身边的人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比如,让作品呈现出我想要的那个味道、那个意蕴、那个感觉……这些都要花一定的时间,都要一点一点揣摩。
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手艺活,我们都知道《卖油翁》那篇古文。卖油翁技术很好,每次倒油,一条线下来直直地落入瓶中。卖油翁说:“无他,但手熟尔。”练多了,你就找到了方法,你就越来越有底气,你的动作就会越来越笃定,而不会慌里慌张。
我自己平日里创作也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候我会硬写。这时可以探出我的底儿在哪里,我的短板在哪里。可能写得很难看,可能到最后失败了,我会把它扔掉,但我不能在这个地方停滞不前。
说白了,你的思维、你的能力里面就那么几条路,走一条少一条。所以,常态就是越写越困难。但恰恰因为困难,每写一个,你的能力就像充电一样,把电容给扩大了。
最近两年,很多人问我,你的生活这么安定了,社会活动也多了,创作的灵感有没有枯竭的时候?
我这么回答:“一个作家永远不用担心素材,只要你还睁开眼睛看,只要你还敞开耳朵听,只要你还愿意去想,还有好奇心,你永远都有写不完的素材。”所以,不在于生活如何,只要你内心还有暗流涌动……
(木棉摘自微信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本刊节选,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