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囊里满是芬芳
作者: 鹿郴“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小时候很喜欢林黛玉,尤其让我意惹情牵的是她葬花的场景。若遇放学小径上的落花,我也总爱悄然拾起置入背包,归家再把它们掩埋在梨树根下。哪怕母亲嗔怪弄脏了书本,我依旧抱着孩子的狡黠,义无反顾地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黛玉的云树之思。
步入大学之后,我很难有这般澄澈透明的做法。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初一腔孤勇选择的医学专业,周遭也如同身旁疾驶而过的垃圾车,难闻的气味萦绕在鼻腔腑脏之间,久难消除。焦虑,崩溃,绝望……自己就一直待在这出灰色的哑剧里,无法挣脱。直到2023年4月10日下午,黎明在黑暗处撕开一个口子,一束曙光投射进我的生活。
当时我正在做免疫实验,突然手机一震,之后,《读者》(校园版)的编辑姐姐告诉我,我的投稿《黄心猕猴桃的夏天》过审,将刊登在2023年第6期杂志。点开消息的那一瞬间,我是那么真实热切地感受到了肾上腺素的调控作用,血压升高,心跳过速,不可名状的血液流动于全身。
但心里积雪太久了,就像流浪觅食的猫突然遇见烤鸭店老板厚赠的鸭腿,有些难以置信,心里便筑起警惕的城墙。激动之余,我心里还有惶恐,一是怀疑消息的真实性,二是不确定自己的文章是否真的能够匹配得上这本杂志,三是猜测是不是这本杂志创办时间较短,有一些浅见,所以编辑才不慎选了我的文章。
因为出生在小镇,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此前,我并不了解这本杂志,连投稿邮箱都来源于某社交平台的推荐。我把自己的不确定告诉来自甘肃的朋友Y之后,她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你知道吗,《读者》(校园版)是我初中和高中订了整整6年的杂志,它可是我青春岁月里独一无二的存在!”我才知道,这本杂志哺育了诸多孩子的青春梦,陪伴他们走过一段又一段时间的轮回。我不禁暗自低头嘲笑自己的第一个和第三个猜测。
因为闺密病情不见好转,只身一人踏上开往成都的火车的那天,我只往包里放了刊登我文章的那期《读者》(校园版)。1351公里,硬座,19个小时……周围全是陌生人,那些大大小小的行囊也似乎拥堵在我的心上。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远行,我不敢与任何人对话,加之社会新闻看得多了,恐惧就像螨虫布满头皮。黑夜降临的那一刻,我总感觉危险也多了一分。我很怕东西会被偷,甚至出什么意外,就告诉自己一定不能睡着。就这样,借着火车上昏暗的灯光,我开始翻阅《读者》(校园版)。至此,我才首次窥见它的烟波浩渺。从青春成长到趣闻乐事,从当下的热点到艺术欣赏……读到一半时,回想起自己的第三个猜测,简直是一孔之见。翻开《读者》(校园版),就像交了一位白衣少年郎为友,面对不知客报以春堂桃花颜,待你知晓他冰山一角,不得不为他的广袤辽阔拍案叫绝。靠着这本杂志,我熬过了那个漫漫长夜。
合上杂志的时候,我发现过往的自己和当下的处境正和封面背花的少年相贴相融——行囊里满是芬芳。多年前,这芬芳是哪怕会挨骂也要葬花的童趣,多年后,这芬芳是投稿给《读者》(校园版)的勇气,也是为友情孤身远行的决定,更是我书包里见证这一切的《读者》(校园版)。
如果青春里不知道该带着什么陪伴成长的话,我建议你带《读者》(校园版),这样你的行囊里将会芬芳馥郁!
(本刊原创稿件,莉莉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