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的“白手套”是哪来的
作者: EL仔细端详“猫主子”优雅地舔爪爪,是每个“铲屎官”都爱做的事。很多猫猫软软嫩嫩的爪爪被白毛包裹,就像戴了一副“白手套”。
不只是爪子,很多“喵星人”的腹部和脸部也都是白色的。
为什么猫猫们长得五颜六色,却还能同时戴着“白手套”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猫猫的上色机制。
给“喵星人”上色的“颜料”主要是真黑素与褐黑素,它们都是黑素细胞分泌的产物,统称为黑色素。
其中,真黑素会让猫猫呈现黑色或棕色;而褐黑素控制的则是红色与黄色,我们最爱的胖橘就是典型代表。
在猫猫体内多种基因的复杂调控下,这两种“颜料”以不同比例和形式混合,最终让我们的“猫主子”获得了五颜六色的“毛衣”。
那白色又是怎样出现的呢?为什么白色偏偏喜欢聚集在猫猫的腹部与爪子处?
其实,出现白色的部分并不是额外加了白色“颜料”,而是单纯的没有上色到位,说明在这一区域,出现了黑色素缺失的状况。“颜料”都没了,自然只能做留白处理。
黑素细胞是由位于脊髓中的神经嵴细胞分化而来的,在猫猫尚处于胚胎发育的时期,提供“颜料”的黑素细胞就在努力地从后背向腹部扩散。在猫猫出生后,上了色的区域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而同步扩大。
这就是说,猫猫的“白手套”在它们还没出生前就已经被戴上。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黑素细胞直接从后向前迁移。因此前部上不了色,是由于黑素细胞的移动速度不够快。
但最新的实验证明,这并不是移动速度的问题,而是黑素细胞分裂频率低,没有足够的细胞来为胚胎发育中的所有区域着色。
也就是说,猫猫腹部和爪爪的“留白”,不是“颜料”的扩散速度不给力,而是“颜料”的产量不足。即使黑素细胞能“按时到岗”,也会因为“人手不足”而难以完成上色这一重大项目。
科学家发现,黑素细胞的“难产”问题,很有可能与猫猫体内的KIT基因突变有关。
KIT基因会给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的蛋白质提供指令,这种蛋白质信号对于某些类型的细胞发育很重要,其中就包括黑素细胞。
在KIT基因内,存在着许多的等位基因,而与猫猫出现白色毛发相关的,主要是纯白基因、白斑基因、野生型基因这3个等位基因。
纯白基因最为强势,只要猫猫带有纯白基因,那它就一定是一只全身雪白的猫咪。而如果猫猫既没有纯白基因也没有白斑基因,就不用担心“墨水”不足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基因突变的极端情况——白化病。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表现特征是毛发、皮肤和眼睛缺乏色素。
不过也不用担心,与白化病不同,猫猫的白爪子是现在很常见的基因突变现象。
其实,猫猫“白手套”的出现,最开始很可能只是人在驯化野猫过程中的偶然产物。
早在1.2万年前,当两河流域的人们从狩猎采集转变为农耕生活时,猫猫就已经开始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最初驯化野猫的原因很简单,和汤姆的主人一样,养猫抓老鼠。
因为伴随农耕生活而来的是食物的储存,但这很容易吸引老鼠等啮齿动物的聚集。虽然这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但是对猫猫来说意味着得到了一张长期饭票。就这样,人和猫组成了一对一起过日子的好“搭子”。
突然有一天,出现了一只有着白色爪子的猫咪,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白爪子在野外过于明显,不利于猫的隐藏与捕食。或是出于喜爱的原因,我们的祖先选择将它们留在身边,让这一性状得以流传扩散。
所以,科学家认为,猫的“白手套”代表着被驯化的印记。
当然,不论猫猫的爪爪是白爪爪还是黑爪爪,都阻止不了“铲屎官”们对猫猫无限的爱。
毕竟,连见老鼠就晕厥的哆啦A梦,也还是能美美地收到投喂的铜锣烧。
(海城楼摘自微信公众号“答案如下”,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