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保持你的悲伤
作者: 明空宇下午第一堂课后,我正打算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一个女孩小跑过来拦住了我的去路。定睛一看,原来是我教的初一年级的学生,一个平时喜欢看小说的学生。
“老师,我看了《骆驼祥子》,觉得很悲伤。这是为什么?”
“我先问问你,你为什么觉得悲伤?”
停下脚步,我们就在办公室门口交流了起来。我是诧异的,因为从大学毕业成为老师以来,这是第一次有学生主动询问我,在读完课外读物后心理感受发生变化的原因。书中的那个年代同这个城市孩子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而她则带着这个问题跑过来问我。
“老师,因为我觉得书里的他们生活很艰难,很辛苦,他们的遭遇很悲惨,所以我很难过。”
“你的难过仅仅是因为你的阅读,你在书里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精神状态,你自己没有经历过却能感受到,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这就是我在语文课上常说的共情。孩子,请保持你的这份悲伤,因为这是一种能力。这是你感知文学作品,感知生活、他人以及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宝贵且可能贯穿你一生的能力。”
“嗯。”她懵懂地点了点头。
我知道我的话好像说得有点儿深了,于是,带着她走到走廊里朝操场的方向。
“你看现在的季节,如果闭上眼睛,你会感受到什么,睁开眼睛后再闭上,你能回忆起之前闭着眼睛时感受到的东西吗?”操场边的杨柳已经堆叠,阳光透过树叶深浅不一地掉在地上,春深了,风也逐渐热乎了起来。
“老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就像我闭着眼睛,我感受到风会从我的皮肤上吹过,还能更细致地感受风的温度和吹到我脸上、手上的不同感觉,那我应该记住这样的感受,对不对?”
“每一次闭上眼睛,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你喜欢阅读,除了《骆驼祥子》带给你的悲伤,还有哪些作品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上课铃响起,她回到了教室,我也回到了办公室,这暮春的风,会吹到她心底的什么位置呢?而在这份悲伤之外,在整个初一年级,或者说在教室里坐着的另一些孩子身上还有什么感知正在发生呢?有人关注吗?他们自己会感受到吗?会记住吗?这些感知带给他们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影响呢?
面对这些初中学龄段的孩子,很多时候,我总会思考如何给他们讲述文学作品的魅力,如何让他们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的阅读内容有所感知。当这个女孩跑过来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我所思考的这些问题就有了答案。
我总是讲给他们听,却忘了听他们说,忘了了解他们的感受,忘了提醒他们要保持这份敏锐,忘了告诉他们这些需要一点点保存和积累起来的重要能力,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孩子,请保持你读《骆驼祥子》时的这份悲伤,同样,也请你保持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的悲郁,读到鲁迅先生写“吃人社会”时的愤懑,读到史铁生怀念母亲时的感动……因为这是你内心一点小小的敏锐,这是你心灵智慧的生发,是对自己的启迪,也是你未来生活的一种能力。
当你看着初春的小草萌发,你可能跟着欣喜,好像自己也在生长;当你看到夏日炎炎,你也许想到“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当你被秋风拂过脸庞,你偶然会产生对季节轮转的哀伤;当你在刺骨的冬夜里慢慢前行,你似乎也有了对勇气的感悟……你所有的感知好像都有了场景和形状,然后这些形状慢慢地汇聚在你的脑海里形成更大的形状,里面包含着你情绪的喜怒哀乐、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精神世界的丰盈富足。所以请保持你感受到的东西吧!
在和她聊完的当天,我在布置练习作业时,除了常规的读写作业,多布置了一项抽象的概念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作业增加点其他内容,想必大家对窗外的季节都有了一定的体察,那大家有认真地去观察和感受过吗?你们记得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吗?请大家明天上课时带一份‘自己看到的春天’,并且说一说自己心里的感受。”
“老师,只要是看到的都可以吗?”“老师,这个作业好奇怪啊!”“老师,我已经想好带什么了。”“老师,一到春天我就好开心。”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也有孩子在热闹中安静地思考着。
“这个春天是什么样子,从现在这一刻就可以开始思考了,以及想想你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太阳快下山了,回家吧,孩子们,去追一追春末的夕阳吧!”
他们的身影在楼梯上被夕阳的余晖拉长,三三两两结队走下楼去,消失在楼梯口、转角处,跟着夕阳隐进了余晖里。
让孩子们自己去拾起光,去摘下花,去张开手掌,去打开耳朵,去跑去跳去呼吸……去感受春天不同的变幻和他们自己的心境,从这一刻开始发现自己的敏锐,并保持下去。
所以,孩子,不要害怕你的悲伤,不要忘记你的欣喜,不要抹除你的愤慨……在无数个今天、无数个明天里面,你的成长或许就是从保持每一份感知开始的。
(本刊原创稿件,勾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