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过砖瓦的西瓦窑
作者: 吴泥泥
在沈阳市皇姑区有一座窑,它曾木火通明,为建造沈阳故宫、昭陵等大型工程烧过砖瓦,用近四百多年的时间把沈阳的那些心事变成了心愿,在热气腾腾中逐一实现。
它叫西瓦窑,曾经是个窑名,曾经是个村名。20世纪90年代的西瓦窑是娴静的,也就百十户人家,砖窑的位置就在村子的南边,那里除了有三队的养鸡场,还有一大片沙土地,不仅烧砖的窑在,且烧砖的土坯也多得是。
村中交叉路口东北角是平房的百货商店,商店虽小可商品俱全,小到做活儿的针线、文具,大到布匹、自行车零件以及食品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村子东南方位有一口机电井,在炎炎盛夏不知疲倦地转着,冰凉的地下水滚滚而出,浇灌着大片的菜地,村民们时常用手捧着喝上一口,一股清凉顺着喉咙滋润了整个身体。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西瓦窑菜地面积广阔,种的都是应季蔬菜,有西红柿、辣椒、黄瓜、豆角、地瓜等,丰收的季节一辆辆大车从村子鱼贯而出,向城里输送着大地的馈赠。
傍晚时分,劳作一天的人们最解乏的休闲方式就是一家人在院子里围坐桌前,一边感受着雀啼、蝉鸣、蛙叫交织成的热闹非凡,一边品味着脆甜的西瓜、新鲜的蘸酱菜。此时此刻,被晚风吹动的小村庄看上去是那么事事如意。
随着2002年鸭绿江街的改造,西瓦窑与乡土告别,被城市的钢铁重新塑造。因为是辽宁文学院的所在地,西瓦窑有了诗意,让这个地名也成为某位诗人笔下的诗名,这首诗中写道“向南不远/长途客运站 向北不远/文官屯 西瓦窑坐落在中间 无聊的时候/我就站在路边 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看他们向南还是向北”。现在提起西瓦窑,几乎成为辽宁文学院的代名词,学校于1994年在西瓦窑建址,排序叫鸭绿江大街53号。在西瓦窑地区改造以前,文学院对面是村部,晚上有村民扭大秧歌,红色的丝绸扇似几百年前熊熊燃烧的窑火,那些由劳动步法改为舞蹈步法的秧歌队似重新上演窑工们的汗流浃背。
如今的西瓦窑已经是高楼林立,商铺连排,尽管与沈阳的金廊相比,这里显得陈旧、清冷一些,但并不寒酸,充满了文化气息。从辽宁文学院走出去的学员都习惯用“西瓦窑”来称呼母校,在作自我介绍时,大多会说自己是西瓦窑某期的,语气中透着亲切、自然,还有些许的自豪。学员们好像都有一个共识:西瓦窑曾经烧制出的砖瓦一定是相当精致、质量上乘的,现在的辽宁文学院也在为中国文坛“烧制”精良的“砖瓦”,让很多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放在这里。
四季更迭,西瓦窑像一方信纸,记录着独属于沈阳的那份记忆,它曾散发着朴素的光,给予这座城市最稳妥的爱。时光漫长,古老的西瓦窑无畏前行,永葆炙热,在一代代人的生活里绘声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