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成语”

作者: 伊兜

说说“成语”0

成语对小读者们来说不陌生,可以随口就说出好几个呢!从表面上看,它们是一些固定短语,文字简练,但事实上成语的意义和价值不只体现在语言文字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本期,我们为大家从中撷取一二,更好地认识成语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瑰宝吧!

成语从哪儿来

有些成语从历史故事里演变而来。它们或是历史事件的总结,或是某个精彩片段的浓缩,想要真正理解这些成语,还得先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

卧薪尝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与吴王夫差的对决中失败,被迫成为吴国的马夫。后来,勾践回到越国,立志报仇雪耻。他以柴草为床,悬挂苦胆,每天坐卧时都要看一眼苦胆,吃饭前也要尝一口,时刻提醒自己勿忘耻辱。经过二十年的时间,越国逐渐强大,最终击败了吴国,成功复仇。成语“卧薪尝胆”由此而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很多古人,像孟子、庄子、韩非子,都喜欢用短小精悍的寓言来说明意味深长的道理,后来,这些寓言精炼成了成语,流传至今。

拔苗助长

《孟子·公孙丑上》里有这样的寓言:宋国有一个农夫,盼望禾苗快点儿长高,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他忙了一天,回到家还得意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禾苗都长了一大截!”结果他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成语“拔苗助长”由此而来,告诫人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自然规律反而会坏事。

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中,有灿若星辰的诗歌、辞赋、散文、小说,在这些优秀的作品里,就藏着许多精彩的成语。

颠倒黑白

《九章·怀沙》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成语“颠倒黑白”,用来形容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行为。

名言警句往往是古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提炼出的言论精华,很多成语将这些精华进一步浓缩,形成简洁有力的表达,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开卷有益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中记载:宋太宗曾下令编纂一部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名为《太平御览》。《太平御览》编纂完成,共有一千卷,宋太宗决定亲自阅读这部巨著,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天读三卷,用一年的时间读完。有人觉得读这么一部大书,实在太辛苦了,甚至劝他不必如此费心。然而,宋太宗却笑着说:“开卷有益,我并不觉得辛苦啊!”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阅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无论读多少,都是值得的。

并非都是四个字

虽然四字成语在汉语中占大多数,但成语的形式其实非常多样,既有少于四字的,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也有多于四字的,像“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成语大多为四个字,是因为四字结构短小明快,能够在表达上形成一种和谐、优美的音韵效果。

意想不到的演变

成语的词义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有些成语的古今意义甚至截然不同。

由褒义变贬义,比如“赤膊上阵”,原本形容勇敢,现在形容蛮干;由贬义变褒义,比如“后来居上”, 原本用来表达对后来者超过先来者的不满,现在常用来赞赏进步。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学习成语时,了解其古今意义的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它们,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明目张胆

《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时期,王敦是朝廷的重要将领,但他野心勃勃,企图篡夺皇位。公元322年,王敦率领大军进攻都城建康(今南京),意图推翻晋元帝司马睿,自立为帝。他的堂弟王导是当时的丞相,忠于朝廷。面对王敦的叛乱,王导写信斥责他,表明自己虽然并非武将出身,但为了国家的安宁,愿意“明目张胆”地统领军队,与王敦决一死战。“明目张胆”最初的意思是形容人有胆识、敢作敢为、光明磊落,现在形容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公开且嚣张,词义已变得完全不同。

上一篇: 学习雷锋好榜样
下一篇: 一条棉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