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棉被

作者: 李姝

一条棉被0

辽宁,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遍布雷锋的足迹。在位于弓长岭区的辽阳雷锋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件特别的文物——一条棉被。这件文物背后,蕴藏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1958年,雷锋告别湖南,前往辽宁鞍钢,投身于那里的工业建设。那一年,鞍钢决定在辽阳弓长岭建设焦化厂,雷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要去最艰苦的地方。1959年11月4日晚上11点多,雷锋正在调度室里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时,刚从矿上开会回来的王师傅带来消息,气象台预报今晚有大雨。陈调度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糟糕!焦炉工地上还有七千二百袋水泥呢,都没遮没盖的,得赶紧想办法,组织人手去抢救那些水泥。”面对国家财产即将遭受损失的紧急情况,雷锋心急如焚,他想着哪怕抢救出一袋水泥也是好的,于是立刻奔向工地。雨水开始倾盆而下,抵达工地时,雨势愈发猛烈。现场没有遮盖物,雷锋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水泥上,然后迅速返回宿舍,一边寻找覆盖物一边呼喊帮助。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物品,他抱起自己的被子,带到工地盖在水泥上。雷锋还召集工友,组建了一支抢救水泥的突击队。队员们分工合作,有的寻找雨布,有的寻找芦席,有的盖,有的抬,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将所有水泥安全覆盖。雷锋“雨夜抢救水泥”的英勇事迹,被弓长岭矿广播站以及《弓长岭报》《共青团员报》广泛报道。

后来,焦化厂团总支书记李德堂安排易秀珍和于文惠两名女同志帮雷锋拆洗那床被子。尽管被面已经整理好,但棉絮却始终干不透,硬邦邦的,这样的被子盖在身上既不保暖也不舒适。易秀珍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她将自己的棉絮悄悄换给雷锋,打算将来进城时再买一床新的。雷锋拍打着铺在床上的被子,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便问周围的伙伴:“这棉絮被雨水泡过再晾干,是会变软还是变硬?”大家纷纷回答:“当然会变硬。”易秀珍立刻接过话茬儿:“棉絮晒干后用竹条子抽打,会比弹过的棉花还要柔软。”雷锋又拍打了一下被头,意味深长地说:“确实不错。感谢你为我辛苦了一整天,更感谢你能让泡过雨水的棉絮变得如此柔软。”

在雷锋入伍的那个清晨,他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交给了易秀珍。当着众人的面,他请求易秀珍为他保管。随后,他私下对她说:“小易,山沟里天气寒冷,你不必再盖我那床硬邦邦的棉被了……”易秀珍问他:“怎么,你已经晓得了?”雷锋回答:“你帮我拆洗被子的第二天,趁你不在,我去检查了你被子里的棉絮,于姐也告诉我了,你别以为我不知道。”那个清晨,雷锋不仅送去了被子,还有一套工装和一些图书,都被他仔细地包裹在一起。

五十多年后,那套工装以及其中的几本图书被易秀珍捐赠给了辽阳雷锋纪念馆。一条棉被,见证了雷锋无私奉献、舍己为公的精神,也象征着易秀珍与雷锋之间真挚的友谊。

雷锋,永远鲜活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他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阳光般的温暖,更有内心深处信仰的力量。

上一篇: 说说“成语”
下一篇: 红山文化玉猪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