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河豚欲上

作者: 周立德 

春江水暖,河豚欲上0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公元1085年4月,拥有雄心大志、推行变法的宋神宗,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想要改变的世界,年仅38岁。

9岁的儿子赵煦继位,由于他年龄太小了,也不会亲理朝政,只得由他的奶奶高太后帮忙。高太后临朝听政后,开始了官场大调整。随后,旧党领袖,也就是那个破瓮救人的司马光被重用。

同样在1085年,另一位北宋官员也进入了他人生最为折腾的一年。

他是谁呢?他是一个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百姓的朋友,是诗词俱佳的大文豪……

对了,他就是苏轼。

1084年,苏轼离开了令他百感交集的黄州,奉诏赴河南汝州就任。黄州到汝州,路途遥远。走着走着,路费就花光了,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苏轼的小儿子又病逝了。于是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住一段时间。

1085年初,苏轼做好了去常州的准备。为什么要绕道常州呢?因为那里有美景,远离政治纷争,他也在那里买了房子,准备养老了。

很快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宋神宗驾崩的消息传了过来,司马光上台的消息也传了过来,同时传来的还有司马光对苏轼的邀请——回京城做官。

这个消息太震惊了,尤其是对多年贬谪在外的苏轼来说。这也意味着,苏轼终于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了。事实也是如此,回到京城后,苏轼官升三级。

此时的苏轼可谓春风得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僧人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有感而发,便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惠崇春江晚景》,抒发了自己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着曼妙的身姿。冬去春来,虽然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透过数枝桃花已经窥见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表面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江上春水荡漾,敏感而好动的鸭子已经开始在江水中嬉戏游玩,实际上苏轼也是通过“鸭先知”自喻,说自己已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即将在北宋政坛大施拳脚。

蒌蒿满地芦芽短——满地蒌蒿和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借景抒情,此时的苏轼心情无比美好,尽管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他的心里已经春意盎然。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更厉害了!画作《春江晚景》并没有描绘河豚的动向,但苏轼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等细节中推测出“河豚欲上”,既与上句形成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也给整个画作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知识卡片:惠崇是谁

惠崇,北宋僧人,擅长诗画。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他的画作注重运用透视的技艺,把秀丽山川融入画中,比如国宝级藏品《沙汀烟树图》,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描绘了江南水乡初春之景:春江水暖,潺潺流淌,引得许多水鸟嬉戏其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