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登科前

作者: 周立德 斑点马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首诗贡献两个成语,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完成这个创举的是唐朝诗人孟郊,这首诗名叫《登科后》,两个成语分别是“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有人或许会说,不就是登科了吗?至于高兴成这样嘛!

至于!

我们先讲讲什么是登科。登科是吏部的考试,考中了才叫登科,登科后才有资格做官。这个考试可不是谁都有资格参加的,得先考中进士。你知道唐朝考中进士有多难吗?据统计,唐朝进行了273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了8455人,其中进士6692人。也就是说,每年平均录取20多人,这可比今天考名牌大学难多了!

所以考中以后,孟郊才会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春风的吹拂下,孟郊骑着快马在长安城里尽情驰骋,仿佛一天之内就看遍了繁花。看花,其实是放榜之后的庆祝活动。按规定,考中的人员要齐聚曲江,然后由一位“探花郎”带领大家赏花。

此时孟郊虽然已经46岁了,但抑制不住的喜悦让他忘记了年龄,反而觉得自己就是英俊潇洒的“探花郎”,在众人的羡慕声中飞身上马,伴着春风策马扬鞭。这种情态被“得意”一词给写活了,在姹紫嫣红中,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春风骀(dài)荡、时来运转,并要在大唐官场上一展宏图了。

如今多么志得意满,过往就多么不堪回首。这时,我们再回头看看那沉甸甸的、被作者一笔带过的第一句诗:昔日龌龊不足夸。

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不足夸是不值得提起。那到底都有哪些不值得提起的往事呢?

孟郊自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和两个弟弟拉扯长大,还不忘时时教导他们读书。由于家境贫寒,孟郊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便隐居于河南嵩山。直到41岁,才受到乡里推荐,获得进京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

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孟郊信心满满,但遗憾失败了。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落第》,前四句是这样说的: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尽管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但在他眼里就是秋风萧瑟呀!

好在孟郊没有放弃,第二年接着考!然而命运还是没有眷顾他,再次落榜。这一次,孟郊万念俱灰,写下了《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一夜睡不好,多次醒来长叹,每次做梦都太短,来不及梦到回家就醒了。两次考试失败,我只能泪流满面地面对长安花景。此时的孟郊估计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能得意扬扬地看尽长安花呀!

按说考不中也不至于这么伤心,毕竟唐朝科举是真的难考。那孟郊为何会如此难受呢?因为他觉得对不起母亲的培养。

孟母出身河东裴氏,特别重视孩子教育。孟郊这两次考试,也都是奉母命而为。然而名落孙山后,大孝子孟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家后,母亲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没有多说,只是把穿破的衣服拿去重新做了缝补。

看到不知所措的孟郊,孟母停下手中的针线,缓缓说道:“我儿现在长大了,听不进妈妈的教诲了?”母亲的话犹如春雷,激发了孟郊的斗志。皇天不负有心人,46岁的孟郊终于考中进士,并且通过了吏部的考试。

放榜之日,他喜不自胜,“今朝放荡思无涯”,才提笔写下这首畅快淋漓的诗。当时的孟郊,肯定也会想到登科前的种种不易、坚持不懈和母爱深沉吧!

知识卡片:《游子吟》

公元801年,51岁的孟郊,又奉母命到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县尉。尽管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但也结束了他长年的漂泊生活,于是他便将母亲接来同住。孟郊仕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此时更觉亲情的可贵,于是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