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的端午节
作者: 周立德端午即事
【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275年,元军打到长江边上,南宋朝廷告急!
部分大臣以身殉国,很多守臣纷纷投降,南宋朝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只有文天祥等少数人奉命率军保护都城临安。
为此,文天祥的朋友劝他说:“现在元兵南下,气势凶猛,你这万余人都是乌合之众,就相当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
文天祥脸色严肃地说:“我也知道,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我必须要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也能奋起反抗!”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元军打来之前,文天祥过着衣食丰厚的生活,但如今国家有难,他毅然决定变卖全部家产,全都当作军费,与元军死磕到底。

1276年,文天祥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议和。
在谈判过程中,文天祥拒不让步,使得元军主帅伯颜大怒。伯颜打算拘捕文天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文天祥想办法和他的部下杜浒等12人,于夜间逃到了真州。真州知州苗再成非常高兴,他热情地接待了文天祥。然而这时,扬州有逃跑归来的士兵说:“朝廷秘密派遣一丞相进入真州劝降来了。
刚从元军兵营逃脱,又被所谓劝降的谣言陷害。此时马上就是端午节,文天祥无心过节,凭栏远望,想到了战国时期同样屡屡被误解的屈原,为了表明心迹,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一一开头两句点明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之一一 悬挂艾草。一束艾草给紧张的战时生活带来了一丝节日气氛,但同时也让文天祥感到孤独。为什么呢?因为他被误解了!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一一如今国难当头,自己颠沛流离,现在又被谣言中伤,身边也没有朋友帮他解释,以至于人格受到玷污。这两句能看出文天祥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渴望被理解,也有些许无奈。然而自怨自艾下去,那肯定不是文天祥的风格。
五六两句笔锋一转一一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丹心是赤诚的心,这里指炽热的报国心;夙昔就是早晚、每天。此时此刻,文天祥向普天下的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我会一如既往地热爱我的祖国,哪怕是处境艰难,哪怕是鬓发斑白,哪怕是付出生命,我都不会变的!
字字铿锵,惊心动魄。
此时,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文天祥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诗的结尾自然流淌出这两句一一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灵均是屈原的字,古人称别人的字出于尊敬之情,意思是说我要以屈原为榜样,坚持独立不迁的操守,纵然以身殉国也在所不辞。
三湘是湘江的三段:潇湘、资湘、沅湘,代指湖南;辽海指辽河流域以东到海的地区,泛指北方。三湘隔辽海是说,尽管文天祥有屈原那样的志向和品格,但又不能效仿他,为什么呢?
知识卡片:《过零丁洋》
原因有二:一是如果这样草率自杀,沉冤很难昭雪;二是文天祥还希望东山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振大宋雄风。
1278年冬,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服冰片自杀未成,被押解到潮阳。元军元帅张弘范将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招降张世杰等人,但被他严词拒绝。为了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文天祥挥笔写下了这首《过零丁洋》,交给张弘范: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他选择继续战斗,即使面对元军威逼利诱也始终坚守气节,坚持抗元斗争。直到1283年1月,他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其忠贞气节为后世景仰,获赐谥号“忠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isn202505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