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歌舞

作者: 伊兜

古代的歌舞0

上期,我们为小读者介绍了古代的乐器,大家会不会觉得还少点儿什么?没错,再加上歌舞就热闹了嘛!古人在劳作、生活时唱什么歌?他们又会如何花式跳舞?本期,我们继续从博大精深的歌舞文化中撷(xié)取几抹亮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大家了解、感悟古人在歌舞中传达的情感,体现的审美取向及文化内涵。

著名的《诗经》《楚辞》

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就和音乐不分家。传说由孔子编订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实是一个歌曲集,里面的歌大多数由百姓传唱,歌词都用日常生活里说的话,再用平常的语气唱出来,旋律平和优美,情感温和含蓄。

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楚辞》里收集了十七篇诗歌,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还有宋玉、刘向等人的作品。与《诗经》里的歌质朴平实的风格不同,《楚辞》里的歌想象力丰富,神话色彩浓郁,表达了人们对神的崇敬与赞颂。

相和歌

相和歌是汉、魏、晋时期北方流行的一种民歌,“相和”很好理解,就是互相应和的意思。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开始的清唱,到加入三个人伴唱,再后来又加上了丝竹类的乐器伴奏,人声之间、人声与乐器之间都体现了互相应和。

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生活着许多民族,包括汉族和以匈奴、鲜卑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大家一定听过那首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本来是用鲜卑族的语言演唱的,后来被翻译成汉语。我们一起来背诵吧,再次体会那辽阔、奔放的感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竹枝词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地区的民间歌曲,百姓们边跳舞边唱歌,用鼓和笛子伴奏,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非常喜欢这种民歌,还将其变成了一种诗体,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其中非常有名的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何为“傩舞”?

先秦时期,有一类官员被称作“巫”,负责管理部族与国家所有宗教事务,并且非常精通歌舞,负责用歌舞来完成人与神之间的沟通。祭祀仪式上,“巫”会戴上头饰面具,用鼓敲着节奏,再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民间有一种舞被称作“傩(nuó)舞”,其实就是在驱鬼仪式中跳的巫舞。

“翘袖折腰”舞

汉代时,宫廷流行楚地传过来的一种颇具难度的舞蹈,特点是“翘袖折腰”。舞者穿着长袖子的衣裳和长裙子,两臂高抬把长长的衣袖翘起来,腰肢扭动弯曲,姿态非常优美动人。

唐代之舞

《霓裳(cháng)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曲,杨贵妃配着这首曲子,跳起霓裳羽衣舞,并以此舞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多次在皇宫中观赏过这支舞,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剑舞又称剑器舞,顾名思义执剑器而舞。这种古老的舞蹈通过舞剑或模仿布阵杀敌场景,展示武力,既可以群舞,也可以独舞。诗圣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就描述了舞蹈家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时的风采。

唐代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比如琵琶自西域传入后,在唐代盛行,许多人不仅爱弹琵琶,而且手持琵琶跳舞,甚至出现了反弹琵琶的舞姿。

上一篇: 做追“锋”少年
下一篇: 东北二人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