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明 话谷雨

作者: 伊兜

二十四节气始于先秦,于汉代定型,距今不少于两千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物候现象。所谓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二十四节气里蕴含着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古代先民留给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以4月5日最为常见。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而得名,此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候桐始华——意思是说,清明节气到来,气温升高,桐树开始萌芽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这其实是个有趣的误会。清明时节,天气变热,田鼠白天躲起来而晚上活动;鴽是鹌鹑类的小鸟,喜欢暖阳,在田鼠不见了的时候出来活动,古人就误以为它们是田鼠变的。

三候虹始见——古人认为虹是阴阳交会之气,在纯阳(阳光太足)或者纯阴(阴雨不断)时,都不会产生,阴阳刚刚好时,才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踏青又叫春游,古时也称探春、寻春等,人们将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愉悦身心。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清明节也曾是植树节。清明前后,植树成活率高,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定在每年的清明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4月19日、20日或21日。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正所谓“雨生百谷”——谷雨节气后,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一候萍始生——萍指浮萍,谷雨时节,气候温暖潮湿,浮萍都在池塘中生出嫩叶了。

二候鸣鸠拂其羽——鸣鸠说的是布谷鸟,因叫声近似“布谷”而得名。谷雨节气到来,布谷鸟梳理羽毛并且放声鸣叫,提醒人们要及时播种。

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是一种鸟,有着漂亮的羽毛,嘴形细长。春蚕活跃之时,戴胜落在桑树上,提醒人们是时候采桑养蚕了。

古时有“走谷雨”的习俗。人们在谷雨这天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踏青,强身健体,与自然亲近、相融。

谷雨喝茶也是民间习俗之一。在南方,谷雨时采制的春茶叫“谷雨茶”,细嫩清香味道佳,传说喝了有清火、辟邪、明目等功效。

谚语有云“谷雨三朝看牡丹”,意思是谷雨后三天看盛开的牡丹正当时。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是唯一一种以节气命名的花,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

上一篇: 书香为伴 行以致远
下一篇: 走近岫岩玉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