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上巳节去哪儿了?
作者: 周立德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呢?跟介子推有关。
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的臣子,想当年重耳为了躲避国内祸乱,不得已只能到各个诸侯国流亡。流亡和旅游可不是一回事,日子过得很苦的。最苦的时候,这群人连续好多天都吃不上饭,重耳眼看就要饿死了。这时,介子推就想,重耳必须得活着,这是全晋国人的希望啊!于是他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肉汤给重耳喝,重耳就这样活了下来。
流亡19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但是论功行赏时,重耳却忘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介子推,介子推二话没说带着老母亲就到山里隐居了。后来晋文公终于想起了介子推,派人请他出山,但遭到拒绝,晋文公听信他人建议,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选择以死明志,和母亲一起在大火中被烧死。为此,晋文公非常后悔,厚葬介子推,并下令此后每年这一天,百姓都不允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当然了,这是民间说法。其实寒食起源主要是上古的改火旧习,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唐玄宗时,祭墓被定在原本以禁火为主题的寒食节里。宋朝以后,不举火、吃冷食的寒食节渐渐没人愿意过了,但祭祀祖先的环节不能少,再加上寒食节距离清明节很近,它的习俗便合并进了清明节。
说起清明节,大家都熟,跟清明相关的诗句和文章也很多。清明节人气为什么这么高呢?因为它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它的主题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又统一: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吸收了寒食节的元素,踏青郊游则吸收了另一个节日的特点,它就是上巳(sì)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在古代,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然后进行郊外游春等项目,玩儿得不亦乐乎。想当年孔子问弟子们的理想,他的得意弟子曾点就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地去洗澡和吹风,这就是曾点的理想,看起来不算宏大,但在春秋时期却是难以实现的。
上巳节还催生了一部经典名作,那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公元353年上巳节那天,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会(kuài)稽山阴的兰亭聚会,曲水流觞(shāng)、饮酒赋诗,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经典的文学和书法作品。
然而到了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在于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相距很近,为了方便,三者便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三日寻李九庄
[唐]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
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