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高跷

作者: 范彧

海城高跷0

海城高跷,也被称为大秧歌,是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身,以舞蹈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通过热情、粗犷、自由和奔放的表演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国内外观众,有“东方木棍上的芭蕾”之美誉。

据传说,海城高跷起源于古代人们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而将两根长木棍绑在腿上的活动。还有一说是在一次战争行军时,士兵们遇到一条河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却没有船只可用,于是一个士兵想出了将两根木棍绑在腿上涉水过河的办法,后来这种技巧逐渐演变成如今的高跷表演。

海城高跷已有三百余年历史,通过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头跷、二跷、老生、老蒯“四梁四柱”以及上装、下装为中心的主要角色。表演形式从最初的“起鼓”,发展到如今的“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演出题材主要源于生活,包括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音乐方面则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并呈现出独特的表演风格。

海城高跷的大场气势恢宏,小场则轻快细腻、形式多样。演员们手持彩扇、手绢,脸上画着夸张的脸谱,身着鲜艳的红绿装束,呼应浓厚的乡土气息,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海城高跷亮相时,一般会先各自展示一段绝活儿,这些精彩的表演很吸引人眼球,而后以“骑象”或者“大拜年”的形式向观众送上美好的祝福。男演员将手搭在一起叠成第一层,女演员站到男演员身上叠成第二层,老生再站上去进行各种表演。与此同时,老蒯挥舞着大烟袋,在前面做出夸张而又欢快的动作,引领其他演员一起展示手中的彩扇和手绢。此时,整个场内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他们尽情地舞动身体,舞动中有浪漫,浪漫中显现美丽,美丽中透露着魅力。演员们的各种组合形象也让人目不暇接,四人组成的“孔雀开屏”像孔雀翩翩起舞,六人组成的“飞人”造型更是令人叫绝——中间三个男演员手挽手,两侧各挽一个女演员,同时另一个女演员坐在中间男演员的脖子上,三个男演员按照急促的鼓点原地旋转,两侧轻盈的女演员则顺势“飞”了起来,场面相当壮观。

因为深受民众喜爱,无论是过去的祭祀祈福活动、迎神庆祝仪式,还是现今的节日、集会庆典,都离不开海城高跷的表演。近年来,海城高跷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和体育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和参与者,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也经常能看到关于海城高跷的宣传片及报道,增加了人们对这项民间艺术形式的认知和兴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海城高跷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逐渐融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针对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群,推出了更加细分和专业化的培训课程;同时,利用摄影、视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将海城高跷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并分享给更多人,使海城高跷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高跷具有高度的艺术特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展现了北方黑土地上人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它从最初的街头表演到登上国际舞台,多次代表国家、省、市出访欧洲、非洲、美国、日本等地,征服了更多观众,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上一篇: 汉赋与乐府诗
下一篇: 皮影戏进课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