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里的爱国情
作者: 周立德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
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
绿阴幽草胜花时。
周年大典,赏赐群臣!
作出这个决定的人是宋神宗赵顼,公元1068 年,他登基满一年,按照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他不但要祭天,还要给大臣们发“红包”。
面对此事,司马光说:皇帝,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我看赏赐免了吧!但王安石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这些赏赐对皇帝来说就是毛毛雨,为了体现皇恩浩荡,仪式不能省。
当然,他们也有共识,那就是北宋财务吃紧。但在解决方法上,两人的分歧更大!王安石认为朝廷应该多赚钱,多用会理财的人;而司马光认为这样是与民争利,朝廷要藏富于民。
两人针锋相对时,宋神宗拍板了:选王安石!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尽管司马光多次提意见表示反对,但宋神宗没作任何回应。
两年后,司马光自请外放,来到洛阳。在这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资治通鉴》的编撰中去。可是,繁重的著书工作还是无法冲淡他对朝廷的关心。这年夏天来得比较早,司马光内心波澜起伏,于是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洛阳的初夏很美,天清气朗,阳光明媚。一场小雨过后,正对门的南山明净清新。前两句只是写景,看出了司马光的生活状态。后两句看似写景,实则一语双关。“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柳絮的特点是随风飘摇,司马光用它来形容那些摇摆不定、随风转舵的小人,葵花的特点是向着太阳,司马光用太阳代指皇帝,用葵花表示忠贞的自己,意思是说我初心不改,誓做绝不动摇的肱(gōng)骨忠臣。
在洛阳的初夏风光中,我们看到的是处江湖之远的司马光仍以天下为己任的铮铮风骨。同样是在初夏,那江宁的王安石过得怎样呢?
变法之路无比坎坷,王安石先后两次罢相。二次罢相后,他便隐居江宁。变法不成,长子去世,晚年的王安石十分苦闷,时而骑毛驴徜徉在乡间,时而钻研禅学以求寄托,时而莳(shì)花种竹怡养情性。
公元1083 年初夏,王安石在田园幽居生活中,写下了这首《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弯碕”,碕(qí)是曲折的堤岸,诗人把石梁、茅屋和弯碕三种意象,用三个特写镜头呈现给读者,不加任何形容,宛如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画面,简淡而空旷。“流水溅溅度两陂”,王安石从岸边转向流水,由近及远地写出了溪水流淌的气势。
“晴日暖风生麦气”,由溪流转向田野,日光照射麦苗,散发阵阵香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绿阴幽草就是花谢后的初夏风光。在王安石眼中,这初夏的景观比春天百花盛开时更美好,为什么呢?因为丰收在望,这样对百姓和国家都好。
同样的夏天,不同的诗句;不同的政见,同样的爱国。在这旖旎(yǐ nǐ)的初夏,我们看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拳拳之心,也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缕缕清香。
知识卡片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变法自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至公元1085 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