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
作者: 伊兜
说起茶,小读者一定不陌生,经常看到大人们喝茶的样子吧?茶与瓷器、丝绸等一样,都是承载历史与文化的“中国名片”。茶文化也随着千年的发展与变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阐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有“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的说法,古籍里的这些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神农本草》一书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tú)而解之”的传说。一天,神农前后尝到了七十二种毒草,毒气聚集在腹中,他感到非常难受,于是躺在一棵树下休息。凉风吹来,树叶掉落,一股清香的味道令神农为之一振,他将树叶放入口中咀嚼,顿时感到毒气消散,身体舒适,他认定这种树叶能治病,称其为“荼”(“荼”是古汉字,即今之“茶”)。
在两汉三国时期的一些文献中有关于茶叶和茶文化的记载,那个时候人们对茶叶的功效便有了初步认知。到了两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两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茶成为重要意象;而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人口流动量增大等客观因素,也为茶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唐代是茶文化的兴盛阶段,人们制茶、饮茶并不断开发茶叶,茶的蒸焙、煎煮等技术愈发成熟。这一时期,各种茶学著作也不断涌现,茶文化蓬勃发展。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种植、采制、加工各环节也日趋精细化和技术化。元明清时期,对饮茶艺术性的追求和进一步大众化是茶文化发展的突出表现。
提到茶文化,就不得不说陆羽。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我国最早也最负盛名的茶学家,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
陆羽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的一位禅师收留,便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十二岁时,陆羽离开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然其貌不扬还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陆羽隐居山间,采茶觅泉、评茶品水,还创作了《茶经》。这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在《茶经》出现的唐代,茶诗也迅速发展,数量超过500首。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与茶相关的诗词、书画更是不计其数,茶进一步成为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重要题材。
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尔雅》中记有“槚(jiǎ),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称“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到唐代中期,陆羽在《茶经》中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其实茶还有个好玩儿的名字,叫“涤烦子”,是唐代一个名叫常伯熊的人给起的,意思说茶是涤荡烦闷、解除忧愁的妙物。
庞大的茶叶家族种类很多,分类自然也多,普遍按照茶的色泽和加工方法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青茶(乌龙茶)、黄茶、黑茶,其中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茶种。
在我国古代,喝茶不叫喝茶,而叫“吃茶”。据《茶经》记载,唐代就流行吃茶——把茶饼放在火上烤、炙,等到一定火候了将其碾成粉末,放到水里烹煮,然后混入姜、葱、橘皮等物一起熬制,做成类似于粥的形态食用。这种品茶方式,说是“吃”也不足为奇嘛。
茶诞生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古往今来,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中国茶来到世界各国人民面前,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认证。未来,中国茶将继续绽放独有的光芒,在世界的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