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是日拱一卒的“捷径”
作者: 李晓华 徐琪起在周围的人准备考研、出国或是找工作的时候,我却悠闲地看了许多书,补了很多剧,还去了国内外多个地方旅行,甚至拾起了很久不玩的游戏。每当有同学说“好羡慕你能保研”的时候,我总是一笑而过,因为别人只看到了我的轻松,却看不到我前三年努力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我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所以我一上大学就有一种“执念”——我要读研。毫不夸张地说,在周围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开始放松、娱乐、谈恋爱的时候,我大一一年的生活居然过得像高中一样。我每天认真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复习老师课上讲的内容,或者看专业书籍,每天早上6点爬起来背英语,每天晚上睡觉前整理错题。
那时候的我讨厌社团、学生会、班级活动,讨厌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想通过保研或者考研的方式,弥补自己的遗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一结束。那一天,我听到本专业的一个学姐介绍自己的保研经验时,发现她在保研进入自己理想学校的同时,社团、学生工作等在我看来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没有落下。我突然意识到,大学应该是一个让人全面发展的平台,它培养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能力等。如果大学四年过得都和高中一样,那大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大二这一年,我努力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我从小到大都习惯了以学习为中心的生活,这种习惯在中学时代无可厚非,但在大学里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我开始改善与周围人的关系,开始加入社团、学生会,开始去实验室做项目……我逐渐真正融入了大学生活,连室友都说“大一的你和现在的你判若两人”。我把以前玩游戏、发呆的时间用来做学生工作,只是依然每天早上背单词、晚上跑步。我的成绩并没有受影响,但生活却丰富了许多。
大三学年对我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因为自己很早就决定保研,所以上大学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专业课成绩。我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做事情喜欢留一条后路,因此上半学年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我开始准备托福考试。虽然最后托福成绩没有用上,但是我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也为我保研时选择学校提供了帮助。大三下半年是我最为忙碌的一段时期,每天除了应对越来越繁重的专业课程,还要准备保研夏令营的申请材料,同时还需要寻找公司完成自己的实习。那段时间,我每天6点不到就要起床,晚上很晚才睡。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日子简直难以忍受,但那时的我却乐在其中。
从6月开始,我陆陆续续去了几个外地学校参加夏令营,参加了无数的笔试、面试,被目标院校的老师嫌弃过,也被同专业的大佬嘲讽过。因为早上和半夜的机票便宜,所以我经常赶最早的地铁去机场,坐最晚的公交回学校,还要找同学帮忙补习落下的课程,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当7月底陆陆续续收到几个学校的回执时,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将近一年没有更新动态的我,在保研成功的那天晚上发了一条朋友圈:“三年一梦,一梦三年;你好,南开。” 这与其说是给别人看的,不如说是给自己的一个答复。
大学四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大家进入大学的起点是基本一样的,但是四年过去了,有的人去了理想的高校深造,有的人去了目标的公司实习,有的人还浑浑噩噩,更有的人面临留级和退学的风险。其实,那些所谓“成功”的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步走了下来,所以达成了其他人看来遥不可及的目标。这一年,我被多次邀请去其他学院,甚至其他学校做演讲,总会被台下的学弟学妹们问:“你觉得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每次的回答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划过完这四年。”
我希望你们上大学之后,可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至少规划好这四年。如果你打算考研、保研或者出国深造,你就需要好好学习专业课程;如果你打算找工作,你就需要提前联系公司实习。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相信自己,不要动摇自己的初心。没有哪条路是一帆风顺的,路上总会有许多诱惑和流言。早上当你室友都在床上睡觉的时候,请你爬起来去学习;当你隔壁寝室的“学霸”说“你这个水平只能留在本校”时,请你不要理会他的话;当你的学长学姐和你说“毕业只能找到月薪三千的工作”时,请你暂时捂住自己的耳朵,继续按照自己的安排一步一步走下去。是否真的努力、是否真的进步、是否真的拼尽了全力、是否能够取得想要的成功,只有你自己知道。
“蝴蝶页”又称环衬,是封皮与书芯之间的两张衬纸,通常一半粘在封面的背后,一半粘在封底之前,因其以两页相连环的形式被使用,所以叫“环衬”,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蝴蝶页”。现在回想起来,这四年的时光就像是蝴蝶页,无论中间夹杂着多少曲折的故事,开始和结束总是美好的。而你我的故事就是,定下自己的目标,为之奋斗,破茧成蝶。
愿每一段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徐琪起
“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每天的微小积累会决定最终结果,这就是答案。”《天才基本法》中的这两句话,就是我保研经历的真实写照。
作为医学生,学历将直接影响到我以后能进入什么层次的医院。因此,从拿到通知书起,我基本就确定了自己要继续读研深造。
不仅如此,到了学校后不久,我就把目标锁在了保研上。我不想到最后一年再去拼命复习考研,不想再经历一次高三,而是宁愿把压力分散在日常学习的每一天。
因为保研看重的是专业课绩点、英语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综合测评几部分,所以读医的前四年,为了能取得一个更好的绩点,几乎每一个没课的晚上我都会到图书馆自习。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回想这一天做了什么,有时会因自己想通了前几天的迷惑之处而兴奋,有时会因发现自己近期的学习状态有所退步而闷闷不乐,但更多的时候我会鼓励自己,给自己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
虽然本科阶段的科研要求一般不高,但做科研可以尽早接触到较有深度的专业学习,帮助自己进行职业规划,还相当于向未来的导师发出一个信号: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选择这个专业且一直在为之付出努力。基于以上认知,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我申请并加入了学校生理教研室。
尝试做科研后,我原本就繁忙的生活又增加了一项新挑战。还记得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由于一开始操作不熟练,调反了“基因敲除鼠”的生物节律(睡眠—觉醒),导致我们要在晚上十二点去实验室解剖实验对象,到凌晨三点的时候才结束实验。那个时候宿舍楼已经门禁了,我们一行五人只能去导师办公室睡一晚。除去最开始的好奇与兴奋,我发现整个科研过程更讲究团队的积极合作、合理分配任务以及面对实验失败从头再来的耐心与决心。最后的结果或许不尽如人意,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实验技术,扮演了哪些角色,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启示,这份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保研资格的正式角逐是从大四下学期开始(医学专业为五年制,普通专业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在整个过程中,每一次笔试、面试都不会有人提醒,也没有人主动提供信息资料,需要靠自己去了解程序并报名,而不会像高中时期那样,全班同学都在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没人知道在这条孤独的路上需要坚持多久才会发生质变。这种孤军奋战的时候,更加考验心态。我不知道其他人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精彩,但我知道,这是通往保研这条路的试炼,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路叫作“捷径”。
幸运的是,我成功了。当我看到状态栏显示“已录取”的那一刻,心里涌上了很多情绪,有终于卸下重担的轻松之感,也有一丝害怕——害怕自己看错了、学校反悔了。当然,占据最大的还是满满的喜悦之情。
保研是少数人才享有的成果,要想自己的保研之路更顺畅,请你务必早做打算,既详细规划,也要随机应变,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
祝你也能成为这“少数人”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