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国人民大学的真实画风:三分学术,七分“整活”
在北京中关村大街的中央位置坐落着中国“名头最大”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人大对高中生的吸引力,不用多说了吧?但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来到这里的天之骄子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
记住,在人大,小不是缺点,而是浓缩的“凡尔赛”!
她拥有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是一所以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为己任的大学,从一开始,她就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她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又红又专”是她的底蕴和旗帜。
不过,人大从未被单一的标签束缚。在“又红又专”的背后,没想到,你竟是这样的人大!
“我是人大学生,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
◆明德楼不愧为中国最大的单体教学楼,一栋楼就占了学校的一半。
◆为什么我们觉得校园小?因为我们是人大啊!人大了,校园自然就小啦!
◆外地的同学过来找我,他说要赶车,只有半个小时来参观我们学校,于是我领着他在学校里走了五圈。
◆朋友参观完我们学校后说:“你们学校的学生看着好年轻啊!”我猜,他应该是走到隔壁的人大附中去了。
所以,人大也被叫作“中国人民走哪都十五分钟大学”。
明德楼可谓将“人大红”发挥到了极致,庄重大气,气势恢宏,要是毕业前不来这里拍个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人大读过书。
【一勺池底刷绿漆】
“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勺池’?”每个新生都会在这个直径3米的水池前“瞳孔地震”,因为这个占地面积70平方米、绕池一圈需要耗费90秒的水池就是人大校园里面积最大的一片水域。一勺池的形状像一滴水,水池中竖着一块奇石。石头正面为赤色刻字“一勺池”,背面撰联“吞吐三江水,怡然一勺池”。一勺池汇聚四方精气,为人大“镇校之池”,最初还被称为“人大海”……
打住,先别急着笑,这个被戏称为“全球最小名胜”的水池可是暗藏“玄学”的——
池中有数块脚踏石,状如北斗七星,传说考试前从石头上依次踏过,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池水幽绿,看似深邃神秘,实际上最深处……才刚没过小腿?!这是因为池底刷了绿漆!这就是“人大四大怪”之一——“一勺池底刷绿漆”。
【中国人民吃饭大学】
靠“吃”上过微博热搜,靠“吃”登过《2020知识春晚》,靠“吃”拿过北京市美食榜单第一名……“中国人民吃饭大学”的名号绝不是浪得虚名的:让一届届学子心心念念的小笼包与蒸饺、中区食堂二层的麻辣香锅与油泼面、汇贤饺子店……各大食堂还常常研发特色菜品,比如“黑暗料理”青菜炒橘子,抑或是以学校标识为灵感研发的“一勺池汤羹”“校徽南瓜”,要是哪天研发出“吮指原味校训石”也不奇怪,因为人大校训石的外观真的像一块吮指原味鸡。更令人惊喜的是,说不定哪天你在食堂吃到的菜就是书记、校长亲自下厨做的。如果你对校园还有些陌生,不妨就从味蕾开始,熟悉中关村大街59号的点点滴滴吧!
【中国人民放假大学】
只会吃?那你可是小瞧人大了,“中国人民放假大学”了解一下?
每年4月底,北京各大火车站都会挤满人大学子,因为人大的学生开始放春假啦!人大从2004年开始实施春假制,目的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大自然。在春假的惬意时光里随随便便来个“全国八日游”,简直不要太开心!
【校徽开启“斗图”模式】
现在请凝视这个由篆书“众”字演化而成的校徽——是不是像极了三个正在跳健身操的小人?人大这个“三人成众”校徽(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可以说是国内高校最“出圈”的校徽了,因为这三个小人实在是太“魔性”了!由它衍生的表情包多如牛毛,就连学校官方都会定期上新校徽表情包,因此人大学生经常“一言不合”就开启“斗图”模式。
附上几张人大专属表情包,赶紧“长按保存”吧!
【三人行,必有一名文科生】
由于校徽里有三个“人”字,因此常有学生将校徽寓意解读为“三人行,必有一名文科生”(理工科同学表示:“那我走?”)。这种解读自然是基于人大强大的人文学科实力——
中国众多人文社会学科的奠基者和开创者,都来自人大;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近30个高校哲学系中,有26位系主任都是人大哲学系的校友;人大法律系自成“人大学派”,如高铭暄教授,他全程参与了中国刑法典的历次起草和修订工作……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人大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9个学科获评A+。
【在百家廊里开学术盲盒】
人大“又红又专”的背后是百花齐放,这里走出过感动中国的乡村医生,也培养出在纳斯达克敲钟的科技新锐。人大传授给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突破学科藩篱的思维范式。当你用大数据追踪“一带一路”供应链,从社会学视角重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家廊下为社区改造方案呕心沥血,在玉兰树下开“成绩刮刮乐”时,终将明白:“又红又专”不过是这座人文殿堂里最浅显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