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农”字当头,但绝不土气!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同学对学农学有刻板印象,认为学农学就是学种地,自动脑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画面。实际上,农学可不是只教你种地。中国农业大学(下文简称“中国农大”)作为中国农业科学的“天花板”,从基因编辑到智能农机,从食品安全到生态环境,已经做到了将农业与科技紧密结合。
中国农大人始终秉持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从小麦“东方红1、2、3号”到玉米“农大108”,从我国一号专利到智能农机、智慧农业……他们持续引领我国农业发展,在时代变迁中书写了服务“三农”的辉煌篇章。
谁说我们土,我们可太“潮”了!
从2023级本科生起,中国农大实施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大类→专业”三层次课程体系,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通专平衡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农、理、工、文等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
在中国农大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品美酒、吃奶酪、听相声、公费游览北京市热门景点、探讨关于爱情的种种困惑……这些“神仙课程”可以启迪学生们的家国意识、三农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批判思维。中国农大以独有的浪漫陪伴学生们成长。
下课去逛圆明园、颐和园
中国农大坐落于学习、科研氛围浓厚,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校园分为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位于学院路;西校区位于圆明园西路,临近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名胜古迹与自然美景触手可及。
就算你不走出校门,坐在教室里也能看到百望山森林公园,感受着它的生机活力、绿意盎然。
世界首个以饲料为主题的博物馆,你来过吗?
校园里有博物馆的高校不少,但是以饲料为主题的博物馆,还真是只有中国农大校园里才有。
饲料博物馆的功能主要有4个方面:1.教学。由原来的书本教育、课堂教育转变为现场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探索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加工工艺学的有机结合。2.科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示饲料行业在蛋白质工程和能量转换中的地位,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3.科普。让社会了解饲料行业,让饲料行业走向社会。4.文化传承。继承传统,直面现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引领未来,丰富校园文化。
在饲料博物馆里,你可以接触与饲料生产的相关设备,各色各样的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必能让你大饱眼福。如果你成了中国农大的一员,未来也有机会将自己的创新成果放到馆里展出哦!
“赛博种菜”成为现实?
“赛博朋克”风格的集装箱,轻触屏幕便可以随心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生长要素。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国农大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在比赛中的实践。在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中国农大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植物环境生理研究室的CyberFarmer队(赛博农人队)以卓越的表现脱颖而出,荣获大赛冠军。
CyberFarmer队将占地面积仅为14.4m²的20GP集装箱改造成栽培面积为30m²的小型LED植物工厂,生产效率提升至0.33 kg/m²/d,单位耗电量降至12.25 kW·h/kg,达到行业国内外领先水平。团队贯彻“与植物对话”的智能环控理念,致力于提升LED植物工厂的智能化技术水平。“赛博种菜”成为现实,AI技术助力创新,中国农大人始终走在强农兴邦的路上。
食堂上新的食材,充满着中国农大老师的“科技与狠活”
土豆换新装,好吃又好看!彩色土豆之所以能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是因为其内含的花青素。花青素是当今人类发现的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彩色土豆含有远超一般土豆的花青素,还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含量。将彩色土豆这般新奇又健康的食品带进学校食堂的人,是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凤新。王教授说:“我本身的研究方向是农业节水机理,土豆只是实验材料。然而随着研究开展,我逐渐发现土豆这一蔬菜常常被大众误解。实际上它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巨大的生产价值,因此对土豆的培育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一口青萝卜,安全满分!青萝卜来自中国农大的涿州教学实验场,是由植物保护学院高灵旺教授课题组指导种植的。涿州教学实验场里,作物的播种、发芽、开花、结果都重点运用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未施用任何化学农药。青萝卜最纯粹、最原本的那口清甜脆嫩得以保留。
在月球上种植蔬菜,让绿色铺满寂静的银海,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在中国农大,这就是现实。欢迎同学们报考中国农大,开启不一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