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校徽去打卡
每所大学都有承载着学府精神文化的老建筑,而这些建筑的剪影,往往是校徽设计的最佳素材。想知道校徽上的建筑背后都蕴藏着哪些传奇故事吗?走,让我们跟着校徽去打卡吧!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如老图书馆、文法学院、老斋舍等,气势恢宏,布局精巧,大开中国高校建筑之先河。其中,老图书馆最有故事可说,武汉大学现行校徽的主体图案也取自老图书馆的形象。
1928年,李四光在武汉大学建校的筹备会上提出,新建大学必须体现人文精神,而图书馆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代表。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学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座建成于1935年的图书馆不仅位于校园中轴线上,还建于狮子山顶,是学校的制高点。图书馆建筑外观呈“工”字形,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孔雀绿琉璃瓦、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如今,这座美轮美奂的老图书馆变成了校史馆,它不仅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一代代“武大人”的精神殿堂。
如果说校园是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的身躯,那么积石堂就是兰大的心脏。
积石堂是兰大本部的图书馆,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1909年,它不仅是兰大的标志性建筑,还一度成为整个兰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积石堂这一名字取自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积石山。《山海经》认为,积石山是黄河之源,黄河又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兰大正是位于黄河之滨,每日都离不开黄河水,因此图书馆以积石堂为名,正是警示学子要“饮水思源”。
积石堂位于校园东西中轴线上,其设计采取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兼容苏联式外观的立面处理方法。在细节上,塔楼的四面浮雕,如“蟾宫玉兔”“三足金乌”“祥云瑞气”“北斗七星”等,皆为中国古典元素纹饰,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貌和文化韵味。
积石堂见证了兰大的发展,更陪伴着学子们度过无数个喜悦和彷徨的瞬间。它还化作校徽,成为兰大学子们永远的精神支柱。
云南大学(以下简称“云大”)校徽的主体图案由标志性建筑会泽院和“九五台阶”演变而来。
“九五台阶”是进入校园的主要通道,学子们从这里迈向知识的殿堂,又从这里走向广阔的世界。《易经·乾卦》有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台阶”也是云大学子喜爱的打卡圣地,从云大前身东陆大学首届毕业生开始,历届毕业生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穿过“九五台阶”,我们能看见一幢书写着“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建筑,这就是云大最负盛名的会泽院。会泽院于1924年建成,由留法归来的建筑师张邦翰设计而成,是典型的法式建筑。会泽院主楼正面为四根巨型罗马圆柱,柱顶为叶形浮雕,极具典雅之美。
在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中,会泽院见证了昆明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七一五”“反美扶日”爱国民主运动,见证了云大师生不屈的风骨,也见证了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从发端走向发展的历史过程。
东南大学校徽的中心图案是一个建筑的剪影:细线为穹顶轮廓线,中间的黑实线为爱奥尼柱式和山花构图的形象。简简单单的几笔就把建筑的精髓勾勒了出来,想必实体建筑一定更加典雅壮观吧。这就是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
东南大学大礼堂位于校园中央,最初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于1931年竣工。这是一座典型的西方古典风格建筑,主立面使用西方古典柱式构图,正立面上两层使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屋顶则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穹顶样式。1965年,“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廷宝教授主持设计大礼堂两翼加建工程,使得大礼堂更加美观雄伟、卓尔不群。
中山大学的校徽形象以发源地“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融合了中式园林洞帘的设计,整体充满着古香古韵。想去大钟楼打卡吗?那就出发吧!等等,中山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怎么不在校园里呢?的确不在。
中山大学校徽中的这座大钟楼,位于国立广东大学成立时的校址——广州文明路215号。大钟楼始建于1906年,是一座借鉴古罗马建筑元素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正门是拱形柱廊,正面看起来就像“山”字造型。因其正中的塔楼四面都安装了时钟,所以命名为“大钟楼”。
大钟楼历经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可以说见证了广州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如此,大钟楼还是历史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这里曾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地,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起点,也是鲁迅1927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的居住地。百年后,这里成了广州鲁迅纪念馆,而大钟楼的形象也永久镌刻在中山大学的校徽之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校徽真是霸气外露——学校主楼冲破了齿轮外圈,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气势如虹的感觉。
哈工大主楼始建于1959年,由邓林翰教授主持设计。主楼为典型的苏联式建筑风格,与左右两侧的两座配楼——机械楼、电机楼连成一片。主楼中央塔尖高耸,仿佛火箭直插云霄,整体呈阶梯状,雄浑庄严、巍峨壮观,堪称当时中国高校主楼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主楼虽历经60多年的沧桑,但仍然“气场不减”,是哈工大学子心中的崇高圣殿,同时也是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精神的外在象征。即使是后来兴建的哈工大威海校区、深圳校区,其主楼也都仿照本部主楼的模样修建,让分校区的师生们也能感受到哈工大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气质。一些从本部调到分校区工作的老师说:“校区以前没有主楼时,我踏进校园丝毫感觉不出这里与哈工大有什么关联;主楼兴建后,只要远远地望一眼那高耸入云的尖顶,就仿佛置身于哈工大本部校园一样。”
逛完哈工大,我们再去“隔壁”打卡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吧。这两所学校真不愧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就连校徽的设计也如出一辙——同样以学校主楼为主体图案。
环绕着军工操场的五栋教学楼,是学校的主要教学重地,均建于1953年,分别为11号楼、21号楼、31号楼、41号楼和51号楼。这五栋教学楼皆为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宫殿式的大屋顶、歇山飞檐、大红色门柱,整体蔚为壮观。最精妙的部分莫过于垂脊的设计了,垂脊上装饰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垂脊兽”,不同于传统的“神兽”样式,它们由解放军骑马带领各系武器装备前进的小雕塑构成,是不是很有意思?像31号楼的垂脊上就是一个骑兵引领四艘舰艇前进的雕塑,大家猜出这栋楼属于哪个系了吗?
哈工程校徽上的主楼,正是原海军工程系所在的31号楼。31号楼位于军工操场的关键地带,以41号楼和51号楼作陪衬,足以见得原海军工程系当年的地位和规模。31号楼见证了我国第一艘水翼艇、世界第一艘气垫船的诞生,更见证了哈工程的发展,那里是哈工程学子梦想启航的地方。